凝聚青春力量 筑梦美丽家园——台青分享“北京奋斗故事”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20-10-19 11:18:54 | 来源: 新华社 |
“我与海淀同奋斗共成长”“中关村成就青年传奇”……10月16日,2020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北京峰会举行的“凝聚青春力量 筑梦美丽家园——在京台青分享会”上,5位台湾青年分享了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经历。
分享会由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主办,海淀区青年联合会承办。5位在京台湾青年尽管经历不尽相同,但心中都有一颗火热的种子。他们真诚的讲述,再现了两岸青年交流合作的精彩瞬间。
罗方颀:“我与海淀同奋斗共成长”
“古有良禽择木而栖,我种梧桐招凰引凤。”2019年,海淀区台湾青年公寓落成后“引来”的第一批住客中,就有罗方颀。
1994年在台北出生的罗方颀,爷爷奶奶都是惠州人。“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给我讲抗日的故事。那时,我就对大陆充满向往。”2015年,罗方颀来到郑州富士康公司实习,更坚定了留在大陆发展的信心。
2018年,通过面向港澳台招生,罗方颀如愿以偿保研到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在大陆四年,是我成长最快的四年,每天都能感受到北京和海淀的变化,以及对台湾青年的友善。”他说。
今年他顺利拿到入职“滴滴”的意向书,并在海淀区台办帮助下,以实习生身份申请到了位于中关村创客小镇的海淀区台湾青年公寓,实现了“安家就业全垒打”。
罗方颀说,海淀这个舞台给了青年人很大的发展空间,他的未来与这里紧紧联系在一起。
徐韬:“中关村成就青年传奇”
“我的经历告诉我,中关村是传奇,能成就青年的传奇,这里是青年创业的最好舞台。”27岁的台北青年徐韬说。
2017年8月14日,徐韬在清华科技园成立小包智工公司,这是一家搭建企业、商家和工作者之间灵活就业、弹性用工的平台。
创业初期,徐韬也遇到重重困难,最困难时连续数月发不出工资。他感慨地说,中关村帮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会,如推荐他去杭州参加2017年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
“三年来,我经历了创业的艰辛,更感受到中关村的温度。”去年,徐韬也住进了海淀区台湾青年公寓。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企业发展的节奏,徐韬不断寻找出路。“传奇”的是,他给一家投资公司客服打电话,成功约见投资人,今年2月底获得了2200万元天使投资。复工后的小包智工如虎添翼。
现在,每天都有500多名工作者和300多个商家在小包智工平台上招工、排班、上岗。9月,小包智工参加了第五届京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二等奖。
“把握任何一个机会,这是两岸青年该有的态度。”徐韬说,年底前希望接到下一轮的A轮融资,将业务拓展到上海、深圳等城市。
李伟国:“我用青春赢得未来”
2016年,台湾客家人李伟国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北漂”。当时,他租住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在房地产公司做销售员。
2017年,在民革中央和国务院台办支持下,李伟国加入注册在中关村的两岸青年双创平台——华灿工场,担任合伙人兼总经理。
短短四年间,华灿工场已在北京、成都、珠海三座城市建立了11000平方米的孵化器空间,累计孵化注册企业超过700家,其中台企近60家,陆续获得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众创空间备案、民革中央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15项授牌。
2018年,李伟国受邀出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2019年,荣获“海淀青年五四奖章”,并成为海淀青联一员;2020年,获“四川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李伟国说,华灿工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大陆“26条”“31条”惠台利民措施和北京市“55条”惠台具体措施等的落地,特别是中关村对台青创业提供了特别友善的空间。华灿工场为入驻企业提供股权合作、市场对接、政策申报服务,通过华灿工场可申请海淀区台湾青年公寓等。
疫情期间,华灿工场第一时间组织企业捐款。李伟国表示,越是特殊时刻,越要把两岸青年交流服务做到精致化。8月开始,华灿工场每周开展一次两岸青年交流活动。
“我用青春赢得未来,这里给了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李伟国说。
杨品骅:打造两岸少数民族的音乐融合
“我在长城等着你,等待你来赴心灵之约……”峰会上,杨品骅带领两岸青年唱起《请到长城来滑雪》,向台湾青年发出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热情邀请。
杨品骅1982年出生于台湾花莲县吉安乡娜荳兰部落。13年来,从在北京前门大街、地坛庙会做“草根演出”到现在,通过音乐和民族文创,杨品骅展开了在大陆的梦想之旅。他的好友里,有彝族、藏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知音。
杨品骅和两岸音乐人还走访了内蒙古,打造新歌《亲爱的乌兰察布》。作品里揉进了蒙古族的唱腔、乐器,也有台湾少数民族阿美人的音乐理念。
杨品骅说,以前很多大陆民众只听过《高山青》,台湾民众对大陆少数民族音乐也不了解,我们要唱给两岸民众听,做到“歌中有你,歌中有我”。
陈文成:“海淀姑爷”守家园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今天上午荣幸受邀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9月8日,台湾青年陈文成的朋友圈被他推送的这条消息“点燃”。
今年2月4日,来自台湾彰化的“海淀姑爷”陈文成报名到社区做防疫志愿者。当时,陈文成的身份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妻子怀孕3个月的准爸爸。
31岁的陈文成20岁前从没离开过彰化。抱着“到北京去看看”的想法,2011年他进入北京体育大学读研究生,没想到这一“看”就是10年,更让他欣喜的是在北京还娶了大陆媳妇。
“让我在北京留下来的最大吸引力,是大陆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越来越好,让台湾青年都能享受同等待遇,求学、就业、创业都能在北京‘一气呵成’。”陈文成说。办理了台湾居民居住证后,他变成了真正的“北京人”。
如今,陈文成的身份有北大博士后、海淀青联委员、“2020年北京榜样”。峰会上,他作为台湾青年代表接过了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服务的旗帜。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体育事业的台湾人,我倍感荣光,也会鼓励更多台湾青年加入到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陈文成说。新华社记者李寒芳
相关新闻
- 2020-09-27在鄂台湾青年赴炎帝故里研修中华文化
- 2020-09-25远见在思南 两岸青年共话诗歌
- 2020-09-29“两岸共联欢,中秋庆团圆”——2020湘台青年文化交流节启动
- 2020-10-13高雄人在北京——大号乐手李旌佐的“北漂”生活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