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香港武馆之四:都市人为何还要学功夫?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2-15 10:19:18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每周一的晚上,在湾仔码头附近一个体育馆的2号壁球室,是杨玩儿的咏春拳授课时分。杨玩儿是公司文员,曾获跆拳道全港冠军,也是所属的咏春武馆梁挺馆两位女性教练之一。在她的班上,十多个学员穿着黑色的武馆制服,正互相过招。
在咏春班隔壁,是一个泰拳班,学员们带着手套训练着。手套是竞技需要,而传统的中国功夫是不需要手套的。
香港素有教习功夫的传统,上世纪四十年代大批来自广东的武师在香港定居开班授徒,这其中有黄飞鸿的妻子莫桂兰。莫桂兰来港后在筲箕湾开设武馆继续教授洪拳,小时身体不好的李灿窝便拜入门下成为传统洪拳的传人。除了增强体魄,在五六十年代,功夫也是自卫的需要。
功夫的兴盛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七十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风靡世界,功夫电影的魅力也让港产片火遍两岸三地,以黄飞鸿为题材的电影甚至拍摄了上百部。
这一时期许多年轻人受到功夫电影的吸引开始学习传统武术,咏春梁挺馆全职教练曾浩斌的偶像就是李小龙。从小学习跆拳道的他,在达到跆拳道黑段后,转学传统的中国武术。
然而随着香港经济发展,法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纠纷不再是带有黑色意味的拳脚相对,而是有了警察和法律的约束。2015年《经济学人》杂志发布报告《2015年安全城市索引》中,香港位列全球最安全城市第11位,功夫的防卫功能,也已多年不再为普通市民所重视。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忙于“搵钱”的香港人,对功夫的回忆主要存在于武侠电影中。电影《叶问》和《一代宗师》的上映,让咏春武馆的报名人数在电影火爆时增长,然而电影热度过后,武馆又一切如常。
如果说过去是防身需要,是电影风潮,那么现在为什么还要学功夫呢?
相对于跆拳道和泰拳来说,咏春拳强调借力和卸力,对于学习者的身形体重没有过多的要求,也没有过多的跳跃。杨玩儿教练认为:“咏春拳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来学。”
曾浩斌教练的师公梁挺是咏春拳宗师叶问的徒孙,他也认同咏春拳的普适性。“叶问本身不高,却可以打败比自己身形更庞大的对手。有些女性来学习咏春拳,则是为了‘防色狼’。”
强身健体,是咏春拳吸引白领的重要原因。30岁的张小姐是曾浩斌班上的学生,从事IT行业的她刚刚学习咏春拳三个月。她说,办公室的久坐让她萌生学习功夫来锻炼身体的念头。然而功夫的学习也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同班中有学习功夫数年的高手,至少要学习一年以上才能与他们正式练手过招。
“所以有些年轻人可能会选择泰拳,因为泰拳上手较猛,能迅速看到效果。”精武会的教练冯锐坚这样对比传统中国功夫和泰拳。
兴趣所致,个人学习功夫不再是由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宏大理想,而是一种工作学习之余的生活方式。“在香港,女孩子们都去学舞蹈,很少会来学功夫。”这是杨玩儿的看法,然而她自己却很痴迷传统的武术:“我身边的人都看过我的表演,就算平常吃饭时,我也会给他们介绍功夫。”
作为曾浩斌教练的学生,16岁的高中生李同学也酷爱功夫,虽然年龄在咏春班级中最轻,但他却已是学习了三年的资深武者。他在高中也创办了自己的功夫社团,将咏春功夫带进了中学。
功夫在香港重要的分支是舞龙舞狮。夏国璋龙狮团的总经理欧阳秀明介绍,狮团在醒狮表演之余也开办了醒狮学习班,“有父母会送小孩子来学习醒狮,培养合作精神,感受传统文化,也有公司会在年会时排演舞狮助兴。”她说,功夫在当下早已退去电影中除恶扬善、英勇大义、路见不平的戏剧性,转为走入了寻常的生活里。(完)作者 陈宇曦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