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香港武馆之二:大武馆的商业化之路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2-14 10:18:04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就在传统小武馆渐渐自油麻地消失的同时,香港一些背景较为雄厚的大门派则开始借鉴国外武馆的模式,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在弥敦道,就有几家这样的武馆。走进一家位于二楼的咏春武馆,宽敞的地板房间里有木人桩、沙袋,以及整面墙的镜子,各式兵器整齐地摆放着。相比于传统小武馆,这里更像是一个健身房。
不过特别的是,房中央梁上挂着叶问的黑白照片,每一位走进这里的学员和教练都要先向宗师叶问鞠躬,四面墙上还挂着“自强不息”的牌匾等等。晚上7点开始,陆续有学员穿着职业装或是校服来到这里。鞠躬,签到,然后到更衣室换上练功服,绑上不同颜色的腰带,将个人物品放进柜子里,开始热身。
这家武馆的创办人,69岁的梁挺,是咏春拳创始人叶问的徒孙。他每周四晚会在这里和学生过过招。这是梁挺退休后唯一一个教学班,因此这个班总是满满当当。
梁挺当年学功夫的故事听上去很像功夫电影,小时候为朋友打架却被打成重伤,舅舅就建议他去学功夫。“可是我爸爸当时是警察,是反黑组队长,每天要和线人饮夜茶的那种。他总是有‘学功夫就是黑社会’的偏见,不让我学。”梁挺反覆强调这是偏见,最后他还是不顾父亲反对去学功夫,一学就是50年。
如今,《叶问》这套电影已经拍到第三部,每次它上映的时候,来武馆报名的人就会增加。“电影的影响总是暂时的,像一阵风一样。”梁挺说时代已经变了,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很难沉下心来学功夫了。在他的武馆里,全职的教练只有2位,兼职的有11位。
其中一位廖家泓师傅3年前才从兼职教练转为全职教练。对于他来说,经济压力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这些大武馆里,一周只有一次课程,一个月的收费加起来也非常微薄,远低于其它教国外功夫教练所收的学费。他说:“做这一行名气很重要,学生少,收入就少,还有淡旺季之分,很不稳定。所以做全职的很少,不像国外全职教练很多。”
因此传统功夫的推广,关乎着这些武馆和教练的生存。而且传统功夫门派的分别非常大,门户森严,大家都把功夫当成秘密,甚至互相看轻彼此,阻碍了传统功夫的传承。梁挺回忆说,1997年他在香港浸会大学开设咏春班时学生很多,收入也不错,但他的师父就因此不再教他了。
门派之分让传统功夫没有统一的标准。“跆拳道、空手道不管在哪里学都是一样的,考级、拿国际认可的证书,但中国功夫不是。”香港精武体育会副主席冯锐坚认为,传统功夫都是师父教什么徒弟学什么,没有课程计划,没有水平测试,只能靠互相切磋。他认为这不利于吸引年轻人学习传统功夫,学员容易半途而废。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他们现在都辟有官方网站供学员直接网上报名,并开通了社交网站主页和感兴趣的年轻人交流。
此外,很多专业的武馆,也都不约而同为学生制定了考级制度。用不同颜色的腰带来区分不同的水平,最高等级的黑带上,还会绣上学员的名字。不过,各个武馆的标准实际上并不相同。尤其是高水平的功夫,往往都涉及到所谓“通”的问题,悟性的问题,标准就更加模糊。
现在香港除了像梁挺那样属于某一门派的武馆,也发展了像精武体育会那样,综合各个门派的武馆。蔡李佛派的朱兆基师傅今年已经70岁了,在香港没有自己的武馆。他就在精武会开办了一个课程,一周一次,有十几个学生,因为蔡李佛涉及到气功方面,学员的年龄相对较大。除此之外,精武会可选择的拳种也较多,如八卦拳、咏春拳、太极拳、意拳等等。
相比于很多将跌打、看风水等作为主业,偶尔教功夫的小武馆来说,这些逐渐走向商业化的武馆确实更有竞争力。然而人才储备的不足、学习标准不统一等现实问题,仍然是这些大武馆面临的考验和困扰。(完) 作者 王玥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