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丨送漂泊的乡愁回家

成尘之后,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重?

 

台胞刘德文有自己的答案——12公斤。

 

12公斤,是一个骨灰坛的份量。21年,他背着300多位老兵的骨灰坛,从台湾一次次飞往大陆,护送老兵魂归故里。

 

1949年,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大批军人入岛。在两岸隔绝对峙的数十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结婚、没有儿女,不能和亲人团聚。岁月流逝,老兵凋零,渐被遗忘在岛内社会的角落里。

 

58岁的刘德文并未经过战争岁月,是老兵眼中的“少年郎”。一段特殊的机缘,一份厚重的大爱与责任,让刘德文自2003年开始义无反顾承担起“把乡愁送回家”的厚重嘱托。

 

“等我走了,能不能带我回家”

 

“伯伯,我们出发回家了!”

 

2025年1月3日,刘德文从高雄飞往江苏南京,护送两位老兵的骨灰回家。两只骨灰坛,他一前一后背在身上,“为了让老人看清回家的路”。

 

只要条件允许,刘德文还会为骨灰坛买下座位,就像对待生者一样……刘德文说:“不能把骨灰当行李一样对待”。

 

中国故事丨送漂泊的乡愁回家

 

1月3日,刘德文乘坐飞机到达南京。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作为在台湾屏东乡下长大的“本省人”,刘德文曾经不了解“外省老兵”。直至1997年搬到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和1800多位大陆老兵相遇。

 

半屏山下的祥和里,树木葱郁,掩映着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民居。这里曾经老兵聚居,最多时有4000多人,如今只剩十几位。

 

中国故事丨送漂泊的乡愁回家

 

刘德文展示写满老兵姓名的楼栋明细板。新华社记者 陈君 摄

 

邻里情浓,刘德文孩子降生时,老兵们的关切令他感恩。后来经老兵们推荐,他当上里长,还连任多届,渐渐地,他与老兵群体有了更多交集。

 

“这里的伯伯大多数人在台湾没有儿女。”刘德文说。

 

春节,老兵们面朝家乡的方向远眺,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清明节,老兵们买贡品,面向家乡祭拜已不在人间的父母。一幕幕场景,反复冲击着刘德文的心。

 

老兵们早年离家来台,待到两岸隔绝藩篱打破才能回家看看,遗憾的是,很多人双亲已故。更有老兵因年事已高或身患疾病无法踏上返乡路,临终前将“活已做游子,死拒做游魂”的遗愿相托。

 

2003年,一位87岁的湖南老兵把刘德文请到家里吃饭,打开一直不舍得喝的高粱酒,哭着说:“我死后,可不可以帮我把骨灰送回老家,葬在父母坟边,让我跟他们团圆。”

 

刘德文无法拒绝。他承诺,将来会把老人送回家。

 

几个月后,老人离世。刘德文自费买机票,从高雄飞香港转长沙,再坐火车到常德,乘中巴到桃源,带老兵魂归故土。

 

之后,刘德文接到越来越多的请托,不只来自朝夕相处的老兵,还来自素不相识的老兵或其家属。

 

“老兵们一辈子都在想家!”刘德文说,“能送他们回家,我是开心、满足的。”

 

“我终于有父亲了”

 

山东一位90岁的老人终于等回了自己失散70多年的哥哥;云南一位从未与父亲谋面的遗腹子,在伸手触摸父亲骨灰时失声痛哭:“我终于有父亲了”……

 

2024年,刘德文护送47位老兵的骨灰回家,是数量最多的一年。

 

让老兵魂兮归来与家人团聚,刘德文说自己脚步还要加快,因为许多老兵的儿女年岁已高,怕等不到团聚那天。

 

中国故事丨送漂泊的乡愁回家

 

要找到离世多年老兵的骨灰并非易事。多年分隔,老兵亲属大多只能提供姓名等简单信息,刘德文经常要前往无人照管的墓地荒冢、收纳骨灰的大小寺庙寻找,如大海捞针。

 

中国故事丨送漂泊的乡愁回家

 

刘德文寻找老兵骨灰。(受访者供图)

 

台湾天气炎热,寻找时中暑是家常便饭。刘德文跑遍台湾的墓地,记录下找到的老兵墓地,整理出墓主、位置等信息,下次收到请托时就先从已建档的信息中筛查,依靠他的资料库迅速找到的老兵有20多位。

 

疫情没有中断他的寻找。2021年,他收到老兵田发祥的大陆亲属委托,开始近一年的寻找,期间频繁往返高雄、嘉义,累计行程数千公里,2022年3月终于找到,次年将老兵骨灰送回大陆老家。

 

自家的变故没有让他停下脚步。2024年3月,刘德文的父亲去世,他处理完后事第二天就继续前往墓地寻骨。“头七”过后,他便又踏上送老兵回家的旅程。

 

如今,刘德文已到过大陆20多个省份,最远到达新疆喀什,只有西藏、青海、宁夏还没去过。

 

回家之路,做人之本

 

来到祥和里社区,走过“屏山新村”的牌楼,就到了刘德文的里长办公室,那是由集装箱改建的一个铁皮屋,屋外墙上有六个大字“存好心做好事”。刘德文说,这是自己在送老兵回家过程中学到的做人之本。

 

高雄的酷暑,炎热而漫长。为了省钱,刘德文家中和办公室始终没装空调,他对儿女说“心静自然凉”。

 

刘德文的祖辈、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中国人看重血浓于水,讲究孝道善行”。父母一直资助旅费,去世前一天,父亲还问他:“你还有钱吗?够不够买机票?”

 

刘德文的妻子最初不理解丈夫,后来,一趟共同送老兵回家之旅让她认识到丈夫所做事情的意义。

 

“我和儿女讲,做这件事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里头是做人应有的情义。”刘德文说。

 

中国故事丨送漂泊的乡愁回家

 

刘德文探访健在老兵。新华社记者 陈君 摄

 

“两岸同根一家亲,我们不能忘本。”刘德文说,在送徐州老兵回家过程中,他无意中找到了自己家的族谱,还被父亲带到祖坟告慰来台的先人。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刘德文先生奔走两岸的义举,抚慰了老兵的离乱之痛。

 

“大陆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以前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坐绿皮火车要十几个小时,现在高铁大多很快抵达。”刘德文展示着手机中的大陆常用App,订票的、付款的、社交的、打车的,一应俱全。

 

如今,他在大陆有了许多“亲人”。一回高雄遭逢地震,刘德文接到几十位大陆“亲人”的电话或是微信。“他们叫我伯伯、叔叔、舅舅或者大哥,问我家人都平安吧。这真是一家人的感觉!”他说。

 

中国故事丨送漂泊的乡愁回家

 

刘德文运送老兵骨灰的双肩包。新华社记者 陈君 摄

 

刘德文已为2025年排好行程,有20多位老兵的骨灰正等着被带回家。

 

“送老兵回家”,是一条漫长艰辛的路。他说,只要老兵亲属在寻亲,自己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护送途中,刘德文多次听到这首歌。每次,他都会低下头,对背在胸前的骨灰坛说:“伯伯,你的家乡在欢迎你回来。”

标签:两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