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国际开放形势出现倒退,全球性问题呼唤更多跨国合作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3-12-28 16:13:11 | 来源: 中国日报网 |
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还能促进相互理解,减少冲突。但是,近年来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形势出现倒退。一些国家不再以全球视角看待世界,而是将目光局限在少数同自己友好的国家上,推动“友岸外包”和制造业回流,拖累了全球整体生产效率,也令整个世界变得割裂。各国应放下政治成见,利用新技术工具,扩大跨国合作,共同应对气候环境等全人类面对的挑战。
作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经济学家已经知道,哪些因素有利于经济增长,哪些因素阻碍经济增长:投资新技术和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政治冲突、过重的官僚主义则反之。我们还知道,进行国际贸易、对外开放可以扩大市场规模,而更大的市场规模能让各国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效率,充分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让经济增长超过各国凭一己之力能达到的极限。此外,对外开放还能促进相互理解,减少冲突。
二战后的欧洲就是这样的例子。在经历了20世纪两场毁灭性战争之后,欧洲联盟问世了,它成立的初衷是为此前相互敌对的欧洲国家建立一个经济联盟,加强各国间的联系,从而减少甚至杜绝战争。今天,人们确实难以想象欧盟成员国之间爆发战争。
世界是多样化的,对外开放让我们有可能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福人类。这里要再次强调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消除贫困,改善人类福祉,而不是让富人更富或让强者更强。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对外开放有助于实现改善人类福祉的目标。一个能自由进行社会、文化、经济交流(包括思想交流和跨国旅行)的国家,比闭锁国家更具发展前景。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是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商品和思想的交流能为国家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对外开放可能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必须以良好实践为指导。关键是要建设各国的开放能力,抓住合适的时机实现对外经济开放。每个国家都应做好准备,抓住机会。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3》提供了一个所有人都应遵循的指导原则:“让科学理性之光引导世界穿越荆棘走向坦途。”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取得很多成就。
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放得到了各国的广泛支持,几个大国同时实行了经济开放。我们看到了中国推出了渐进而高效对外开放政策,并在30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在欧洲,欧盟成员国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开放的欧洲单一市场。美国及其邻国也制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随着经济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各国首先建立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而后又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鼓励进一步开放,并在出现争端时及时干预解决。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化”,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开放的强大助力。
遗憾的是,当前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形势并不乐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3》指出,至少在过去15年里,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形势一直在倒退。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其他问题一样,造成这种倒退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但毫无疑问,全球日益恶化的地缘政治局势肯定是原因之一。
该报告明确指出,2022年世界开放政策指数较前一年下降。要想进步就必须扭转这种局面,但现在一些国家相互猜忌,不再以全球视角看待世界,而是将目光局限在与自己友好的国家上,这让整个世界变得割裂,难以实现效率最大化,也因此不利于全球化和开放。
除政治因素外,技术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各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负责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复杂的全球供应链格局,也构成了全球化的驱动力。例如,为了节约成本,一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公司可能会将生产环节设在劳动力廉价的国家。但新技术带来的巨大潜力已经让“离岸外包”这一概念略显过时。在如今“数据就是新货币”的时代,企业往往开设在最容易获取和处理数据的地方,以更有利于企业运营和开展贸易。这就让“在岸”(把一些生产活动带回国内)或“友岸外包”(将供应链网络限制在盟国或认可的部分“友好国家”)成为可能。“友好国家”之间相互开放,给予对方国家公司更多的便利,并允许其获取数据,甚至是战略性关键数据。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可能从中获益巨大,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警告称,这并不是真正的全球开放,反可能导致全球增长放缓。
对外开放必然涉及跨国合作。放眼全球,如果说有一个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生死存亡,需要更多的跨国合作,那就是环境保护问题。各国已经商定了诸多措施,联合国也制定了若干可持续发展目标。但遗憾的是,环保行动尚不尽如人意,实现净零排放还需更多努力。
数字技术与环境政策之间的联系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双方的联系一直存在,但人们还没能很好地理解。毫无疑问,未来属于数字技术。在数字时代,信息交流的成本几乎降至零,而信息交流正是合同达成、生产制造和贸易往来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其他数字技术,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而加倍努力。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相关新闻
- 2023-12-268组关键词,见证更加开放的中国
- 2023-12-15海外网评:2024年将继续印证“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 2023-11-06中国发布最新世界开放指数 呼吁共同努力维护全球开放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