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明珠恢复昔日光彩,全国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工程成效显著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3-07-20 10:27:03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中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但是,这里经过近40年的矿业开采,遗留了大量露天废弃矿坑,水土流失严重。每逢雨季或汛期,乌拉山、白云常合山、渣尔泰山大量的砂石、腐殖质随洪水进入乌梁素海和黄河,对黄河水质造成污染。
为改变乌梁素海流域等地区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的现状,国家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文,决定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2018年,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2019年5月,作为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中建一局联合当地政府建设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因地制宜创新实施“4233”综合治理方式,形成“修山-保水-扩林-护草-调田-治湖-固沙”的生态修复模式,让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逐渐恢复昔日光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鸟类从两百多只变成两百多种,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Ⅳ类
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以下简称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由中建集团旗下的中建一局承建,在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中排名首位,是全国最大、实施最早、业态最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沙漠治理面积位居全国同类工程前列,治理流域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
通过几年的治理,原本乌梁素海流域内鸟类只有两百多只,如今变成为两百多种,乌梁素海水质也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Ⅳ类,水体由轻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中营养状态,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今的乌梁素海处处生机勃勃,烟波浩渺,水天一线;绿苇摇曳,飞鸟翔集。
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由黄河改道而成,湖区成半月形,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占地约44万亩。乌梁素海有鸟类约23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45种。
海堤业态负责人邬东说,项目团队实施的乌梁素海海堤综合整治工程,采取对于原海堤加高培厚、碾压、护坡的方式进行综合整治。
在海堤完工通车后,当地村民到乌拉特前旗的路程从两小时缩短到半小时,也保障了乌梁素海海堤安全,保证了乌梁素海海坝及湖区周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以前去乌梁素海周边钓鱼的时候不管去多远我都得走着去,因为路况差啊,根本开不了车。尤其是下过雨之后连步行都很难,坑坑洼洼,车轮都会陷进去。”当地居民刘杰说。
看到如今焕然一新的海堤路,刘杰回忆,建筑工人们把原来不好的路面挖了半米多深换成了外面非盐碱地的土,然后用压路机层层碾压,把路压得非常平顺坚实,以前走路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开车只需要20分钟就够了。
“塞外明珠”逐渐恢复昔日光彩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既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曾经的乌梁素海水草丰美、碧波荡漾、候鸟翔集,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当地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退水排入乌梁素海,使乌梁素海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环境问题突出,2008年,乌梁素海水质变为劣Ⅴ类。
为改变乌梁素海面貌,2019年5月,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包含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沙)、乌拉山南北麓林草生态修复(林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山)、乌梁素海海堤综合整治(湖水)、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污染综合治理(田)等5种业态、9个子工程,工程难度大、治理种类多、施工环境艰巨。
一体化、系统化修复是乌梁素海生态综合治理的逻辑起点。中建一局通过荒漠化治理稳固沙丘、林草修复改善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巩固治沙成果;通过修复矿山环境遏制地表水土流失,保证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土壤沙化;通过海堤治理还原水体生态,保证水体安全,让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逐渐恢复昔日光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治理前的乌兰布和沙漠荒漠化严重,生态系统失衡,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自然条件恶劣。中建项目团队创新研制轻型压草覆沙机械,以机械压沙为主,辅助以人工压沙,恢复自然植被。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项目西区总工程师牛东介绍,项目团队在沙漠中铺设草方格约3100万个,种植梭梭树等苗木1500万株,铺设沙漠道路160公里,并通过创新研发两大治沙“神器”,进行沙漠治理。
如何改善山林生态建设?项目团队采用林草结合的修复模式,通过种植山桃、山杏、酸枣、苹果,飞播花棒、杨柴、籽蒿形成生态型防护网,增加区域森林植被面积2.3万亩。
针对林草修复,项目团队通过两大“神器”保驾乌拉山生态建设,一是开展精准化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研发,结合土壤水分监测系统,构建基于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水分、养分需求的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实现精准灌溉。二是首创飞播造林新方式——无人机飞播,万亩飞播抛撒绿色。
项目通过改造播撒系统、为无人机安装播撒口、结合飞行高度计算播撒角度、对播撒口进行切割打磨,最终达到了可行性要求,无人机飞播面积1万余亩,相当于1000个足球场。
“以前我们这个地方,一年几乎300天吹西北风,苏集沙地在我们的北面,大风吹得慢慢南移,草场都沙化了,再过些年可能我们就养不了羊了。”乌拉特前旗牧民乌日更达莱说。
如今,放眼望去,乌拉特前期是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美好画卷。
“天上飞得是播种的无人机、地上跑得是植树种草的大机器,还有上千人的工人朋友和我们一起劳动。现在的草场一天比一天绿,草一天比一天长,羊吃得好,我们的收入也上去了,生活也变好了。牧民乌日更达莱说,绿水青山就是他们的希望。
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
由于曾经无序的铁矿开采,导致当地水土流失、草场沙化十分严重,水质受到污染。项目团队通过采用削坡,三联防护技术以及崩塌体清理、防护堤导流、泥石流物源镇压清运、生态修复等三重治理方式,恢复矿山植被、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消除地质灾害。
如何推动矿山地质修复?中建一局项目团队采用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治理、矿山生态修复“三重”治理方式,对668个露天采坑、827个废石 (渣) 堆、112 处工业广场、20 处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治理工作,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
治理前的乌拉山同样生态破坏严重。为有效开展林草修复工作,项目团队将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进行种植,形成林草结合生态型防护网。项目团队完成区域森林植被3.3万亩的种植,有效减少区域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乌拉山南北麓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水平。
通过植树种草,让青山绿水再现。项目团队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原土地利用情况,对经过此前物理修复的边坡进行无人机播撒耐寒草籽,使得植被、地貌景观和土地功能得以恢复,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
治理前,乌梁素海海堤路被湖水和山洪冲蚀严重。项目团队进行综合整治,保障了乌梁素海海堤安全,改善了当地管理运行条件。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乌梁素海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Ⅳ类,水体由轻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中营养状态,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2022年10月,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项目进入整体验收阶段,项目累计完成沙漠治理面积4.8万亩,修复矿山面积58平方公里,修复林草3.3万亩,完成海堤路修缮68.76公里。
项目完工后,将使“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使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并推动流域内3.7万人口增收。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东区项目经理张富成表示,“回想建设岁月,与风沙鏖战,和星辰相伴,我们亲眼见证了漫漫黄沙变成茫茫绿野、‘沙进人退’变成‘绿进沙退’。今后,我们将把乌梁素海的修复经验拓展到更多生态工程建设中去,让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
今年是中建一局成立70周年,中建一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中建力量,让伟大祖国的绿水青山“颜值更高”、 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参考消息网转载自国资委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07-19微视频|点“绿”成“金”
- 2023-07-19天蓝地绿水清,保护环境中国有“数”
- 2023-07-18《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
- 2023-07-19科技助力梨树守好“黑土粮仓” 非洲小哥很想来“取经”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