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拥抱海南自贸港新机遇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3-04-23 11:36:28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前不久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致辞中,以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海南文昌市铺前镇的木栏头灯塔为喻说,“这座灯塔指引船只驶向安全的港湾,也启迪着全球政策制定者直面时代挑战、破浪前行”,她敦促各国循着“团结、合作”之光,引领全球经济突破困境、勇毅前行。
格奥尔基耶娃女士口中的木栏头灯塔耸立于海南岛的东北角,塔高88米,被誉为“亚洲第一灯塔”。这座白色圆柱形灯塔不仅是船只进出琼州海峡的重要航标,也见证着古镇铺前的岁月变迁、沧海桑田:
眺海相望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完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如虎添翼;连接海口与文昌的海文大桥建成通车,铺前镇进入与省会“同城化”时代;环岛旅游公路连山接海,古镇风景名胜大步“走出深闺”;往来的国际船舶日渐增多,呈现出“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壮阔盛景。
抢抓自贸港机遇乘势而上
铺前镇位于海南省东北部的文昌市,三面环海,辖区面积134.7平方公里,人口近5万,是海南四大古镇之一。
早在明代,这里就已成为商船云集的繁华商埠,也是海南岛货物与人员出洋的海陆要冲。琼北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东走西走,不如铺前和海口。”昔日铺前的经济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时空斗转星移,中央经略南海。2018年4月13日,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并着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
乘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古镇铺前正逢其时乘势而上。铺前镇党委书记邢益致说:“自贸港建设5年来,铺前镇紧紧把握发展机遇期,进入了提速发展的快车道。”
5年来,当地高速公路、旅游公路、跨海大桥、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2019年开通的海文大桥将铺前到海口的车程从1个半小时缩短至20分钟左右,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地标。
“未来我们既可依托文昌国际航天城发展的优势,又可承接海口省城经济外溢的红利。‘航天城+省城’的双城效应,为铺前镇的未来铺陈了一条前景可期的康庄大道,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邢益致说。
海南省委书记冯飞表示,5年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现从“顺利开局”到“蓬勃展开”到“进展明显”再到“蓬勃兴起”,进入到成型起势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质量趋好、优势累积的良好局面;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种业、深海、航空三个未来产业加快发展。
按照部署,铺前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速发展现代渔业、旅游业、高效农业等产业,不断推动全镇产业转型升级。
铺前海岸线长达49.5公里,有5个天然港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木兰湾、骑楼老街、海底村庄遗址、百年老宅、环岛旅游公路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镇长韩壮畴说,当地正积极利用环岛旅游公路、文昌国际航天城、国际旅游岛等众多利好,建设打卡点、集散地、民宿等基础设施,打造“滨海旅游小镇”。
中心渔港建设如火如荼
从海文大桥俯瞰,一侧是热闹非凡的铺前港,捕鱼回港的渔民、鱼市摊主、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和当地居民熙来攘往;另一侧则是海南自贸港大型项目之一——铺前中心渔港,施工现场如火如荼。
47岁的杨建玲是铺渔村渔民,在铺前港经营一个海产品档口。“船上生、船上长”是杨建玲儿时生活的记忆。“祖辈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我们离不开大海。”她说。10年前,杨建玲逐渐从捕鱼转向收鱼,两个儿子延续家族传统出海捕鱼。
“以前卖鱼最远到海口。现在物流发达了、交通便利了、保鲜技术也提高了,鱼能卖到浙江、福建一带,行情好的时候大家要‘抢货’。”她说。
杨建玲或许还不知道几公里外在建的中心渔港对她和当地人即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但她已经切身感受到自贸港建设带来的好处。“我们都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受益者。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鱼卖出好价格,我们收入也更高了。”她说。
在中心渔港施工现场,起重机、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机声轰鸣,运输车穿梭不停,30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新渔港的整体面积217.3公顷,预计投资约100亿元,建成后可以停靠800艘船舶,主体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海南文昌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心渔港代管项目负责人吴坤鸿说,项目建设采取了绿色、循环的施工办法,施工过程中的海水进入纳泥区后经过沉淀池、防污帘将杂质过滤干净,再排入海中,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铺前镇常务副镇长陈文旺说,渔港将集渔船停泊、渔货装卸、物资补给、水产品加工、渔贸交易、渔业研发、休闲渔业等功能于一体,形成集现代化渔港、渔获交易市场、数据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区。
海南全岛2025年实现封关运作后,国际上的商品、船只、货物等可以自由进出海南。“未来,铺前中心渔港也会承接来自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渔获,着力打造亚洲高端渔获仓储、加工、研发基地,真正把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红利落到实处。”陈文旺说。
“绿色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自贸港建设带动铺前镇传统的渔业、农业等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板栗红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迅速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绿色生态产业逐步兴起。
在“绿浪”涌动的红薯种植园附近,记者偶遇不少专程从海口驱车前来购买板栗红薯的游客。颜色鲜亮的红薯香甜粉糯,接近板栗的口感,风味独特,同时,又与其他产地的红薯错开收获季节,因而不愁销路。
海南文昌木兰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吴忠说,自贸港建设5年来,对农业的利好政策不断推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便捷的物流和运输条件带动红薯成为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村民不再需要到大城市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
该公司今年红薯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产量预计可达420万斤,产值1500万元。旺季每天用工达100人,每人每天收入160元左右。红薯地里,采收机来回穿梭,工人们将采收后的果实分拣成特级果、中小果等十几个种类,经过称重、包装等流程后,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我们的红薯已经进入香港市场,我很期待自贸港建设给海南农业带来更多机遇,通过外贸等渠道让高品质的农产品走向世界。”他说。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吴忠计划继续扩大红薯产业,带动更多农民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
在铺前村落里,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村居环境越来越整洁,而不同时期修建的房屋保存着独特的渔村记忆:有被当地人称为“浮脚楼”的简易棚屋,这曾经是常年漂泊海上的渔民歇脚之处,现多用来存放杂物;有低矮的框架平房,这曾是渔民上岸定居后的早期住所;更多的是近年来修建的三四层砖石房,宽敞明亮,有的还有独立的小院。
沿街走过,只见不少渔民坐在家门口制作、整理钓鱼线,娴熟地将长长的钓鱼线打上一个个结,挂上鱼钩,生活忙碌而充实。铺前镇党委委员韩春艳说,这三代渔民房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是当地人美好生活的注脚,也让“乡愁”有了寄托。
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力度加大
行走铺前,古镇的多处历史文化遗存在保护中得到传承。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胜利老街是当地地标之一,176座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坐落于老街两侧。据统计,清代和民国时,每年从铺前闯南洋的海南人多达10万,去往越南、泰国等国家。据镇政府统计,铺前籍华侨华人约有4.7万人。老街的骑楼建筑就是“下南洋”的人返乡修建的。
近年来,当地政府已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对老街进行规划设计、修复、整治和改造。
77岁的林道芳仍然居住在曾祖父建造的百年老宅之中。精致的木雕门、彩纹的地板砖、屋檐下的精美壁画,寄托着主人期盼叶落归根的情怀。林道芳说,房屋建造耗时3年,有的石料和木料是直接从越南用船运过来的。老屋面朝大海,在绿水青山中无声诉说着历史。“希望家乡发展能进一步推动老屋得到更好的保护。”他说。
78岁的钟业椿曾经居住在其中一间老屋,后来儿子去海口等地工作,他将房屋出租给亲戚售卖鱼胶等海产品。“近些年镇上发展很快,老百姓受益很大。希望封关后镇上能有更多的游客,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他说。
离胜利老街不远的溪北书院则是海南岛保存最完整的大规模清代建筑群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893年。书院旁边的文北中学里,有近800名学生就读。文北中学副校长沈文略说,自己1991年初中毕业时,书院二楼还是学校图书馆,大家经常来此借书。
沈文略说,这几年书院保护力度很大,前期已投入约2000万元进行修复,后期还将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同时配合全域旅游发展,吸引更多游客。“这是爷爷奶奶那辈人修建的房子,我们这一辈有责任把他们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
“自贸港建设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各层面文物保护意识也明显增强,举措实实在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陈文旺说。(记者陈瑶、娄琛、夏晓)
相关新闻
- 2023-04-14走!一起探秘国家公园|雨林万物生
- 2023-04-13台湾果农深耕海南 迎自贸港机遇
- 2023-04-13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累计近1500亿元
- 2023-04-13征程万里风正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及自贸港建设述评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