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土滩”到“绿草原”——探访祁连山南麓生态之变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2-09-06 11:52:56 | 来源: 新华社 |
走进祁连山南麓,辽阔草原铺展在天地间。成群的牛羊犹如散落的一串串黑白珍珠。看着眼前的景象,牧民扎拉加感慨万千。
扎拉加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苏里乡,这里地处祁连山最高峰团结峰山脚。祁连山草场广阔,水草丰美,是全国闻名、历史悠久的优质牧场。
这是6月28日拍摄的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苏里乡的草场。(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受超载过牧、开荒等活动影响,加上鼠害和毒草侵蚀,祁连山南麓草场曾一度退化。“很多草场变成寸草不生的黑土滩,牛羊没法觅食,牧民收入也受影响。”扎拉加说。
2017年,祁连山青海片区被列为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黑土滩治理、草场生态恢复被纳入试点任务“清单”。
天峻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当地草场过去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由于每年适合牧草生长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左右,草场恢复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
6月28日,苏里乡牧民围坐在草原上休息。(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天峻县林业和草原局干部唐永鹏介绍,在传统草场修复模式中,灭鼠、种草、封育分属不同项目,需要分批分区域执行。在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中,当地尝试将相关项目整合在一块,同时推进,这样效率更高,“仅劳动力、机械设备运输成本就节省了一大块。”
“刚开始时,我们按传统方式先对黑土滩翻耕后再补种,发现由于土层虚,留不住肥,种草效果不理想。”唐永鹏说,后来经过向专家请教和实地探索,改为“免耕补插”,只挖开一条草籽播种沟,避免翻耕对土层的整体破坏,黑土滩保肥育草效果大为改观。
鼠害治理是草场生态恢复重要环节。当地牧民介绍,过去主要靠投放药物灭鼠。这种方式初期效果好,但治标不治本,反而极易导致藏狐等鼠兔天敌也随之消失,没过两年鼠害愈发严重。
记者在草原上,不时能见到一根根五六米高的水泥杆,杆上筑有鸟巢或六边水泥方台。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人工架设的“招鹰架”,吸引老鹰等猛禽前来栖息、筑巢,达到控制鼠群的目的。
这是6月28日在苏里乡草原上拍摄的“招鹰架”。(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量老鹰、金雕、猎隼等猛禽,多以捕食鼠兔为主。海西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哈斯保克介绍,由于祁连山海拔高、树木少,能供它们筑巢的地方不多。“招鹰架”可供猛禽休息,帮助它们开阔视野,便于捕食,“‘草—鼠—鹰’的生态链建立起来后,鼠害治理效果非常明显。”
目前,祁连山南麓草场已安装1200多个“招鹰架”。负责项目监理的陕西省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李顺新说,经测算,一只鹰的捕食领地约700多亩,能有效控制鼠兔种群数量,“80%以上的‘招鹰架’都有猛禽活动或筑巢”。
6月28日,陕西省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李顺新正在介绍“招鹰架”使用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发生变化的还有牧民的畜牧方式。天峻县苏里乡措岗村党支部书记罗藏旦增说,黑土滩让牧民们逐渐意识到,草原上牛羊不可能无限增长,必须要根据草场规模来控制牛羊数量,“黑土滩播撒草籽、围栏封育时,大家都积极参加;治理过的草场,要等三年之后才能适度轮牧,牧民保护和修复草场的意识更强了。”
据介绍,祁连山南麓有20万亩草场纳入生态保护修复,草场和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恢复。“修复后的黑土滩,不仅能养牛羊,连多年难觅踪迹的黑颈鹤、赤麻鸭也回来了。”罗藏旦增说。(记者周盛盛、李占轶、李劲峰)
相关新闻
- 2022-05-17祁连山“夏雪”似油画
- 2020-09-25祁连山下草黄马壮
- 2020-12-07祁连山下霜花“怒放”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