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26处,它们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2-06-23 10:41:52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图①:都江堰。赵京武摄(人民图片) 图②:灵渠。华社记者 周 华摄 图③:桑园围。新华社记者 邓 华摄 图④:潦河灌区。新华社发 图⑤:紫鹊界梯田。罗中山摄 制图:潘旭涛
雨后初晴,薄雾缭绕。6月14日,位于湖南省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浸满了水,似一块块镜面,倒映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水车镇紫鹊界村村民奉玉辉一大早赶到梯田,忙起水稻插秧。奉玉辉祖祖辈辈耕作于此,他告诉记者,紫鹊界梯田是自流灌溉工程,无须挖山塘、建水库,潺潺流水四季不绝。凭借巧夺天工的设计,紫鹊界梯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灌溉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14年起,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评选灌溉工程遗产。中国是灌溉文明古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上,共有26个中国工程。
今年6月11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人们走近灌溉工程遗产,倾听灌溉故事,感受灌溉文化魅力。
融合自然与工程——
“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凝结着古人智慧,闪烁着文明之光。大量灌溉工程经受住历史考验,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中的废墟,而是继续蓄洪防旱、润泽大地,成为自然与工程相融合的典范。
赤脚下田,弯腰插秧……在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奉玉辉重复着祖先的动作。这片梯田里的水,已流淌了2000多年。据考证,紫鹊界梯田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湘中多民族聚居区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
梯田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的山麓间,总面积6416公顷,共500余级,气势磅礴。梯田之中无任何山塘、水库,凭借独特的基岩裂隙孔隙水水源,构筑起纯天然的自流灌溉工程。漫山的梯田由无数灌溉水系网连接,每块梯田既是蓄水池,也是保土床,既保障了水稻灌溉,又防治了水土流失。
“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而造,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宛如天上瑶池,人间仙境。”这是湘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对紫鹊界梯田的描述。
今天的紫鹊界梯田仍养育着16个村庄、1万多村民,他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梯田防洪涝,耐干旱。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奉玉辉说。
但是,传统种植方式毕竟效益较低,农民种地积极性受到影响,部分田地撂荒。为了为村民守住田、为游人留住景,2016年起,新化县对种粮者给予补贴,水车镇引导农户成立合作社及农场。政府、企业、种植户通力合作,共赢发展,扭转了种地亏损的局面。
奉玉辉响应号召,发动村里年轻人和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成立了合作社。把梯田种好、种大、种美了,紫鹊界的旅游也就发展了起来。奉玉辉说,紫鹊界以前是穷山沟,如今已经是4A级景区。
今年湖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新化县举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就紫鹊界梯田的保护作了演讲,主题活动同步在线直播。
紫鹊界梯田被国际水利专家誉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在1000公里外,另一项世界灌溉工程奇迹同样完美融合了自然与工程。
滚滚岷江水携沙石巨浪一路翻卷、咆哮,冲出群山。然而,奔袭到中流,却猛地收住脚,温驯地注入成都平原,向着沃野良田汩汩而去。“收服”这条狂躁大江的,正是都江堰。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游人们进入都江堰景区,环顾四周后发现,既不见大坝,也不见宽阔的水面,大名鼎鼎的都江堰有些“低调”。这恰恰是都江堰的伟大之处,它是年代最久远、当今世界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
都江堰始建于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筑建鱼嘴、开凿宝瓶口将岷江水引入平原腹地,用于防洪、航运和灌溉,让成都平原由“泽国”“赤盆”变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公元662年,飞沙堰建成,标志着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布局成型。唐宋时期,都江堰灌溉面积逐步扩大。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水利工程得到大规模改造,灌溉面积发展到7市38个县1065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为世人所称道。“深淘滩,低作堰”“分四六,平潦旱”“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这些历代传承的治水理念,是前人不懈求索而得,即便置于今天也极具价值。
历经2000多年岁月砥砺,都江堰的巨大效益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系不断完善,这座古老灌溉工程遗产日益焕发青春。
在四川盆地腹地,沱江和涪江两侧分水岭的丘陵地带,地形如鱼之脊背,留不住水,成为有名的“川中旱区”。“看,水来了!”2021年7月6日,在四川省乐至县,87岁的王隆瑛拄着拐杖站在“天河”边,激动不已。他的头顶上方,毗河水缓缓流过。当天,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为川中近225万人“解渴”。
毗河是都江堰分水干渠之一,毗河供水工程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一条150多公里长的人工河横亘川中,与沱江并行流淌。部分渡槽从城市上空跨过,被百姓称为“天河”。目前,毗河供水二期工程正加快推进。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承载着千百年的文明与智慧,造福一方,泽被后世。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的通济堰,已有1500年历史,至今灌溉着碧湖平原,使其成为浙西南重要产粮区;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郑国渠,历经变迁,仍滋养着关中平原145万亩农田……
统筹保护与利用——
“记忆里的古村又回来了”
近年来,各地统筹做好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让灌溉工程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溇港,太湖地区古老又独特的水利工程。2500年前,先民们在太湖湿地滩涂上开凿溇港,修建水渠,筑起圩田。从空中俯瞰,溇港水网纵横,形似棋盘。溇港是太湖流域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顺应自然,双向引排,束水攻沙,让滩涂变沃土,造就“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的盛景。
浙江省湖州市是唯一完整保存溇港的地区。坐落于太湖畔的湖州市吴兴区义皋村,地处溇港系统重要节点,被称为“溇港文化带里的明珠”。
夏日清晨,79岁的义皋村村民胡根才开始沿河踱步,蓝天绿水、粉墙黛瓦、斑驳古桥,每一处景色都能勾起老人的回忆。胡根才告诉记者,义皋村这颗“明珠”也经历过黯淡无光的时期。“不少古迹被毁坏了,村里的河道一度成了臭水沟……”胡根才说,“8年前,记忆里的古村又回来了。”
2014年,义皋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古桥、古道、古宅得以修复。2016年11月,太湖溇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如今,溇港保护有了专门法规。6月20日起,《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条例》提出,不得“擅自占用、填埋、阻塞、开挖溇港、横塘、湖漾”,不得“在核心保护区内建设住宅、商业用房、办公用房、厂房”等。
谈起这个《条例》,胡根才来了劲,语速都变快了。他说,《条例》制定过程中,“还征求过我的意见呢!只要是保护溇港的事,我们村民都支持。”
义皋村村民明白,守护溇港,就是守护自己的美好生活。每到节假日,一处处农家古宅就热闹了起来。“周边城市的人,一有时间就来义皋村。坐在河边,看看古村风景,喝喝茶,唱唱歌,很是舒服。”胡根才说。如今,村民期盼着五湖书院等更多溇港古迹被修复、保护起来,留住水脉,留住乡愁。
在中华大地上,越来越多的灌溉工程遗产活了起来、美了起来。
夏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的灵渠,绿树成荫、碧波荡漾。几只游船轻轻掠过水面,从石桥下穿过,驶向远处。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灵渠,曾一度停止航运。近年来,经过一系列努力,灵渠得以复航,千年古迹迎来复苏。
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将湘江、漓江源头相连,是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益,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然而,岁月悠悠、物换星移,自上世纪40年代湘桂铁路开通,灵渠的运输功能便开始逐渐弱化。到上世纪60年代,灵渠航运完全停止。
进入21世纪,水利专家们经过细致调研后提出,应该让灵渠重新“活”起来。经过修缮和整治,2018年1月,灵渠正式复航。同年,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让灵渠保护站上了新起点。今年3月,灵渠清淤工程如期完成,优化提升了灵渠水环境。有500余年历史的三里桥横跨灵渠。近期,桥面出现局部坍塌,兴安县及时组织文保专家、桥梁专家现场勘测,妥善修复了坍塌处。
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开发利用是以保护为前提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保护好灌溉工程遗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贯通水脉与文脉——
“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灌溉工程遗产不仅浇灌出丰收年景,还浇灌出灿烂文化。
6月3日,端午节。在广东省佛山市桑园围,一场龙舟赛拉开帷幕。舵手把控方向,鼓手指挥节奏,划手奋力摇桨……桑园围水网密布,为龙舟赛提供绝佳条件,孕育出龙舟竞渡等特色文化活动。今年51岁的龙舟队员关瑞领,小时候常随父母观赏龙舟赛。“我从当年的观众,变成了今天的选手,这是我的龙舟情缘。我们要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关瑞领说。
桑园围,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2020年,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岭南水利工程,站在了全球聚光灯下,向世人诉说着它的故事。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围堤全长64.84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当地人通过堤围、河涌以及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这样,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
登上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放眼望去,可以一览桑园围的壮阔图景:以西樵山为中心,西江、北江一南一北,包裹住一片河网密布、村舍散落的橄榄状地带,这是桑园围的核心区域。龙舟文化、醒狮文化、书院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在此繁荣发展。
桑园围龙舟竞渡盛行于清代。桑园围内建有许多大型水闸,龙舟赛当日,水闸一带成为热闹的观赛台。开赛之前,来自各地的选手将龙舟停泊在离闸不远的江堤岸边,一字排开。比赛开始,群“龙”竞发,奋勇争先朝闸口而来,形成千“龙”竞渡的壮观景象。
近日,南海区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涉及水脉58公里,规划面积16.29平方公里。根据规划,桑园围水脉将实现生态与人文融合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的绿脉和岭南文化传承创新的文脉。
灌溉工程与文化相伴而生,特色灌溉工程孕育出特色文化。
坝拥千里水,龙抚万顷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地处黄河二级支流北洛河下游、秦东平原渭洛河阶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采纳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下令修筑龙首渠。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浇灌出的龙文化、汉文化融合辉映。在龙首坝周边,龙潭、龙洞、龙王庙等“龙元素”随处可见;龙泉、龙盘、龙池、龙渠等村庄,遍布灌区。沿渠而行,武帝庙、汉帝村、西汉村、东汉村、中汉村等村落和遗址,诉说着两千余载的沧桑往事。
潦河灌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跨奉新县、靖安县和安义县,属于修河支流潦河流域。灌区工程始建于唐太和年间,古人在北潦河南支下游修筑蒲陂,开渠导水,灌溉农田千余亩。明清时期又兴建乌石潭陂、香陂。如今的潦河灌区,灌溉农田33.6万亩,惠及人口26万人,是赣西北的重要粮仓。
为挖掘优秀水利文化遗产,潦河工程管理局建设了乌石潭陂文化园,还在香陂建起潦河灌区文化展示馆。走进潦河灌区文化展示馆,只见千年胜景集于一处,展馆以“千年灌渠万古流”为主题,运用图片、视频、实物、沙盘模拟等手段,多角度诠释潦河灌区的文化内涵,展示一个历史悠久、承前启后的千年灌区。(记者 潘旭涛)
相关新闻
- 2022-05-16南水北调东中线调水量突破五百三十亿立方米 四十多座大中城市一亿多人受惠
- 2020-12-09中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2020-06-03湖南紫鹊界梯田美如画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