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过12年的“双11”看我国消费市场蓬勃生机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21-11-11 10:51:13 | 来源: 新华社 |
熬最深的夜抢最大的红包,用最快的手速成为第一波“尾款人”……今年的“双11”,火热的购物狂潮依旧。
从仅为1天的购物节,到如今持续1个月的超长购物周期,“双11”逐渐脱离“仅此1天”的时间限制,已然成为强劲消费力的代名词,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的蓬勃生机。
走过12年的“双11”依然火热
打开手机,多条热搜瞬间闯进小童的页面,“来抄作业,双11购物必买清单”“双11好物推荐”“种草了,今年双11就买这些”……自国庆假期结束之后,“双11”的氛围就在小童身边蔓延开来。今年10月20日至11月8日,小红书上包含“双11”关键词的笔记发布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5%,搜索量同比增长近70%。
“每年一到‘双11’,总告诉自己要冷静,但看到各种美妆、服饰的折扣,还是忍不住‘剁手’。”11月1日凌晨,首个尾款日刚刚开启,小童成了第一波“尾款人”。在火速付完尾款、清空购物车后,已是深夜1点半,她才心满意足地躺下睡去。
从最初的限时折扣满减,到堪比奥数的打折优惠公式,再到预付款后深夜守候的“尾款人”,“双11”的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
今年9月底,天猫就曾对外公布今年“双11”新品策略。据天猫官方数据,11月1日0点至24点,“双11”开门红首日,天猫快速消费品事业部成交破亿元品牌64个,其中破5亿元品牌14个。
10月31日晚,京东也发布“双11”启动战报,晚8点开始的4个小时内售出商品超1.9亿件,超500个服饰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3倍以上,京东家电整体1小时成交额超去年全天。
不变的“双11” 变化中的购物节
自2009年11月11日首个“双11”诞生以来,这一全民购物节日已走过12个年头。周期变长了,玩法增多了,过多的“套路”也正在逐渐规范,“双11”正慢慢发生变化。
——周期变长,“双11”不再是1天的购物节
10月20日,今年“双11”的预售就拉开了帷幕。
从最初的1天延长至1周,再到1个月,“双11”购物战线越拉越长,但消费势头似乎并未因此显出颓势。
在拼多多新消费研究院研究员陈辰看来,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消费者信心指数趋势上涨,大众消费需求的提升和消费能力的持续释放是网购消费活力不减的主要原因。“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性增长和结构性升级,为平台的孵化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壤。”
——玩法多样,熬夜还是不熬我说了算
近两年,“双11”总离不开预售的优惠模式,而深夜付尾款的设定更是饱受网友诟病,仅“为什么付尾款总在深夜”这一热搜的阅读量就高达5.5亿。有网友吐槽这是商家为促销而刻意营造的消费紧张感,但也有“晚睡星人”认为,“深夜和网购才最配。”
与往年不同,今年有平台修改购物新玩法,例如京东将付尾款的时间提前了4个小时,消费者在10月31日晚上8点即可开始付尾款。拼多多则采取简单直接、直抵底价的策略,拒绝“付尾款”环节。“我们主张‘每天都是双11’,今年同样如此。”陈辰介绍。
——逐渐规范的“双11”
消费高峰期也常是各地消费投诉的高发期。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最大的感触是平台和商家行为日趋规范化。
今年“双11”是《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后迎来的首个“双11”。“消费者虽然热情但总体保持理性,平台和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在减少,总体来看比以往规范不少。”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
网友们的消费意识也越发理性。小红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与“省钱”相关的词汇搜索量,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122%,与“双11”产品避雷攻略相关的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约3倍。
从“双11”看中国市场的活力与理性
在国内市场强大需求驱动下,12年前催生出的“双11”一直以来都是商家的大促狂欢,也是让消费者享受快乐购物的节日。
不知不觉中,“618购物节”、“1212购物节”、上海“五五购物节”、北京“六六购物节”……各种购物促销节日也纷纷诞生。
容纳众多购物狂欢节的中国市场,依然呈现巨大潜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61133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0263亿元,增长18.7%。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常态下,网络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其中重要一环。
消费热潮的背后,是对行业发展的冷静思考。从小红书搜索数据来看,今年“双11”预售开始到现在,新消费国货品牌比往年更加亮眼,“国货”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约50%。有专家表示,当下正是诞生消费品牌的好时代,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和20多年积攒的产品人才,通过本地化的营销思路和洞察,能够快速产出符合中国当代年轻人需求的海量优质品牌。
国内的市场活力同样吸引着国际上的竞争者。正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进博会上,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汇聚于此,更有众多的首发新品亮相其间。不少展商在搭建展台时一并将直播间也搬进来,只为能乘上“双11”的东风,实现从展品到商品的“一秒变身”。
“不论市场需求如何火热,要实现商业的信心提升和内需的拉动,关键还是看企业和平台经营者能否制定简单的优惠措施,商家能否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陈音江说,“各方都应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消费实惠。”
新华社上海电 记者程思琪、王默玲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