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大研发“火星相机”随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21-05-24 10:48:33 | 来源: 新华社 |
5月21日,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在会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天问一号探测器日前成功着陆火星,香港理工大学两支科研团队分别研发“落火状态监视相机”(简称“火星相机”)以及测量和评估火星着陆区地形,在国家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作出贡献。
5月15日,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巡视器成功软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后,祝融号火星车建立了对地通信。5月19日,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像中,着陆平台驶离坡道以及火星车太阳翼、天线等机构展开正常到位。
理大的科研人员21日向媒体介绍,他们开发的“火星相机”搭载于着陆器外层平台上,以监视着陆情况、火星的周遭环境,以及降落火星后祝融号火星车的操作状态,包括太阳翼的打开和天线的状况。这些信息对掌握火星车能否在火星表面成功巡视至关重要。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教授容启亮率领团队在3年内成功研制并交付“火星相机”,并通过多项相关的太空验证。重量仅约390克的“火星相机”外壳坚固,以抵受极端温差和在火星表面极低温的环境下运作。
容启亮表示,为了拍摄超广阔的图像和影片,“火星相机”需轻巧,并具备广角拍摄和可控的影像变形,同时要在有限的重量内能抵受极大的冲击力。此外,相机须克服辐射、机械振动等挑战,最后仍保持十分高的稳定性。
此外,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吴波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邀请,率领团队进行火星全球的分析和评估,筛选出三个候选着陆区,分别位于亚马逊平原、克里斯平原和乌托邦平原。团队根据地形和地貌的详细测量结果,成功搜索出数个可能的着陆点,让天问一号的管理团队选择。
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当天在记者会上表示,理大再度获邀参与国家重要航天任务,充分显示香港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家科技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深信香港本地大学可借与内地机构的科研协作,发挥协同效应,优势互补,做到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理大校长滕锦光表示,理大决定加大对航天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已成立由容启亮领导的“深空探测研究中心”,聚集地质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物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在航天科技上展开深入研究。
自2010年起,香港理工大学为国家的太空探究项目作出贡献。为支持国家的探月工程,容启亮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携手研制出“相机指向系统”,应用于2013年的嫦娥三号和2019年嫦娥四号的探测任务。
新华社香港电 记者张雅诗、万后德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