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靠什么“吸粉”
编辑: 张旭 | 时间: 2021-02-19 10:08:56 | 来源: 光明日报 |
光明日报记者 孟歆迪 张亚雄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受欢迎到什么程度?作为一家博物馆,官方微信号是坐拥百万级粉丝的“大网红”,小朋友的科普预约课节节都被“秒杀”。
上海自然博物馆不只是科普的地方,在沪上,它是国际大都市里不可或缺的文化意趣。
走近巨大的“鹦鹉螺”,不用看路牌就知道这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了。老中青三代人随机搭配组合,欢声笑语地排队进场。戴着小红帽的小姑娘比着剪刀手,在门口的草坪上与动物雕塑合影。
展馆里,“自然·人·和谐”的主题处处可以寻到:近1500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让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再现在眼前;“跨越时空的聚会”,是一场大型标本的狂欢,古今中外200余件动植物明星呈“阵列”出席;“逃出白垩纪”等5个沉浸式剧场,带你直击演化史上的大事件;1500组科学绘画,在博物馆看一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画展;300平方米的活体养殖区,给了大伙在城市里触摸自然的机会;1200平方米的“探索中心”,装满了观察发现、动手实验的新奇科学体验……
走近细细看,这里的“松果塔”吊灯,由约500个大小不等的松果组成,是自然博物馆中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取名“繁花似锦”的抽象蝶翅画,由约20种1200只未经人工裁剪的完整蝶翅拼贴而成;借助“增强现实”前沿技术,当靠近展厅内陈列的标本时,后台将自动调出这些动物在丛林中生活的影像和声音,它们会开口与你“说话”、会在屏幕上“舞动”……
“探索中心”是馆内特设的一处教育活动场所。走进中心,隔着玻璃窗可以看到孩子们拿着小铲子,身着小蓝褂,认认真真地站在小土堆里进行着模拟化石挖掘的活动。
由展到教,除了化石挖掘这类的实践课程,上海自然博物馆每年还举办公民科学项目。今年是“听见万物”,发动市民用小程序把身边大自然的声音记录下来,最后集合成了大伙自己收集素材的展中展。馆里还会定期开办“科学家面对面”活动,科学集市里摆摊的是科学家,推介的是自己的科研成果……结合资源衔接学校课程,包括讲座、演示、讨论、对话、观察记录、动手实验等。上海自然博物馆校外非正规科学教育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也吸引了一大票“粉丝”。
上海自然博物馆充分结合场馆资源,开发优质线上学习资源。原创“自然探索在线”7大主题20个互动游戏,推出涵盖1500多条资源的全网搜索系统,制作拍摄“一鸣有问题”“多维的聚会”等微视频,建立“我的自然百宝箱”“螺俚螺说”专题网页,推出“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优质科普内容。场馆建设运营的微信公众号、网站、App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粉丝超过100万人。
“我们也在不停地留下城市记忆,让自然博物馆里留得下乡愁。”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庆生说。上海自然博物馆静静地讲述着“上海故事”,馆内的研究人员长期对身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刻印”。白鳍豚、狗獾、玉带海雕……“记录上海”展柜里展示着在上海曾经或现在濒临绝迹的生物。候鸟驿站展台则展示了春、夏、秋、冬在上海崇明东滩湿地栖息的43种132件鸟类标本。在“上海故事”展区,市民可以了解到脚下这片土地上正在或曾经生活过的动植物千百万年来的演化变迁。小姑娘王雨指着天上飞的一只鸟类标本严肃地告诉记者,“这只鸟我见过!”
充分反映“世界眼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这是打造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的气魄和底气。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说,上海自然博物馆一直在用科学的精神做场馆:朝后看,从时间尺度上回望既往的生态环境,重现发现科学问题的过程;朝前看,站在当代思考未来科学教育怎么走,特别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以便更好地在场馆里激发参观者的好奇心和个性特点,发现每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教育在重构、藏品在重生、研究在重塑、历史在重现。上海自然博物馆就在这“趣”的过程中,载着乡愁,装着记忆,构筑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壮丽画卷,讲述着科技、文化、自然相融合的故事。正如微博网友“@挂着铃铛的大菊”所言,“这是让活在钢筋水泥中的我愿意常来看看的好地方”。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