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贸区:改革创新红利吸引高端产业集聚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0-06-28 10:19:33 | 来源: 经济日报 |
湖北襄阳自贸片区内襄北编组站发出货运班列。 (资料图片)
湖北自贸区是唯一被国家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的自贸区。挂牌3年来,湖北自贸区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引进产业链、价值链上的高端项目,随着改革创新红利的持续释放,高端产业加速向自贸区聚集。
挂牌3年来,湖北自贸区围绕主导产业,积极重点引进产业链、价值链上的高端项目,打造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集成电路、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随着改革创新红利的持续释放,高端产业正加速向自贸区聚集。
湖北自贸区是唯一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的自贸区。根据商务部通报,全国前4批自贸试验区中,湖北新增专利申请、新增专利授权名列第一,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37家。大力招才引智,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共集聚4名诺贝尔奖得主、66名中外院士、40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目前,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170项改革试验任务实施率达到100%。其中,38项差异化试点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完成率全国第一。17项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采纳推广,132项创新成果在省内复制推广。
武汉片区:剑指“芯屏端网”
“尽管疫情初期面临供应链困境,武汉工厂第一季度销售收入仍与去年同期持平。”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告诉记者,过去一年,武汉华星光电的研发投入高达12.7亿元,公司3000多名研发人员,为了不断缩小与国际巨头的距离、改写我国“缺芯少屏”的格局,正夜以继日工作。
2020年第一天,武汉华星光电官微正式发布,“武汉华星光电6代柔性AMOLED产线量产出货”。李东生介绍,这条t4产线,是国内第一条主攻折叠显示屏的同类产线,企业已追加投资,将350亿元投资增至390亿元,产能将从每月45k增至48k,另一条t3产线也增加了超10亿元的投资。未来还会在武汉规划下一条柔性生产线。同时,t4产线的二期、三期将加快进行,4月20日已搬入首台主设备,7月相关设备将陆续到达武汉,年底三期设备到厂开始安装,明年下半年,设计产能争取达产。
芯片(集成电路)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4月13日,长江存储宣布,最新128层QLC3D NAND闪存研发成功,这是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
“从64层量产至128层研发成功,仅相隔了7个月。”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士宁介绍,过去,人们用的存储芯片是平面的,相当于地面停车场,而三维闪存芯片是立体的,就像是立体停车场。同样的“占地面积”之下,立体芯片能够容纳更多倍数据量。尽管这颗存储芯片不到芝麻大小,却内藏乾坤,拥有3665亿个“细胞”——存储单元。这些“存储细胞”加起来,能让一颗芯片的存储容量达到惊人的1.33Tb,相当于1362Gb。
这两家落户武汉自贸片区的企业,只是“芯片—新型显示屏—智能终端—互联网”产业集群中的两个代表。
“芯”跳强劲,铸剑磨“屏”,“端”“网”发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武汉自贸片区二级巡视员孙茜雯介绍,武汉片区重点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重大项目,同时依靠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辐射带动,吸引了一批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落户,逐步完成“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全产业链布局。
“发展‘芯屏端网’的武汉,在新材料领域也已布局产业链,落户武汉是正确的选择。”霍尼韦尔国际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4月20日,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片区设立新兴市场中国总部,并注册全资子公司霍盛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去年7月跻身世界500强的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4月启动武汉总部二期项目,计划布局小米人工智能与云平台、移动物联网,并持续引进小米生态链企业。
同时,生物产业正在武汉片区崛起,目前已聚集生物企业2000余家,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武汉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在全国108个生物产业园区中位列第三。
襄阳片区:新能源汽车加速
4月27日,襄阳东风试车场,两辆轻卡正在进行性能测试。“这是今年研发的3款新车型之一。”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市场部主任苏成介绍,3款新能源汽车均用于城市货运配送。
除了研发新产品,市场开拓也稳步进行。苏成介绍,去年该公司新能源物流车市场占有率16%,行业排名第一,“我们对深耕新能源商用车细分市场有信心”。
依托汽车及零部件这一支柱产业,襄阳片区正加速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
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生产车间洁净度可以和手术室媲美。”4月26日,襄阳自贸片区,骆驼集团新能源轻混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现场,总经理孙光忠告诉记者,全封闭设计的生产车间及智能化设备,让生产更加精细化。采用新技术后电池系统体积更小,装配更方便。
去年3月,骆驼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该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孙光忠说,新产品攻克了轻混锂电池极低温度(-40℃)放电难题,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形成20万套轻混锂离子电池生产能力,实现年产值3.5亿元。
除生产项目外,骆驼集团新能源公司还斥资8千万元,引进千余台检测设备,建成了近5000平方米的新能源电池检测中心,打造省级新能源制造创新中心。
在中克骆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银龙告诉记者,“正围绕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系统,研发新产品”。
2018年2月,骆驼集团与克罗地亚明星企业Rimac汽车公司设立的合资公司中克骆瑞落户襄阳自贸片区,首批电机、电控产品去年底经过性能测试后,成功用于品牌乘用车,年产5万套的智能化生产线也于2019年底投产。“希望能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应用于更多车型。”吴银龙说。
襄阳自贸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孔令波介绍,片区已聚集4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骨干企业,拥有200多项专利和实用技术,7家企业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有国家及省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平台6家,新能源汽车“两纵三横”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宜昌片区:生物医药渐成“链”
宜昌东阳光药业制剂产品已有38个品种在美国或欧盟获批上市,有31个品种转报国内,5个品种获批生产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近年来,宜昌片区聚焦原料药、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医用敷料等重点领域的比较优势,建设高端医药产品生产基地。以仿制药制造产业链、中药加工产业链、医用制品制造产业链为基础,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这几天,宜昌片区企业湖北华强公司正忙着将KN95口罩打包装箱,出口欧洲,支援抗击疫情。华强科技是亚洲最大的医用丁基胶塞生产企业,疫情期间公司计划转产口罩,仅用了15天时间,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及湖北省经信厅、药监局等部门支持下,第一批口罩迅速下线。“主要是有硬件优势,我们有洁净室,比生产口罩需要的十万级洁净室还要高一个等级,转产很顺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复工复产提速,目前华强科技的主营业务药用丁基胶塞产能达到每天700万只。
目前,宜昌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80家,拥有化学原料药、红霉素原料药、硫酸新霉素、医用丁基橡胶瓶塞、医用敷料等一批优势产品;以东阳光药业、三峡制药为龙头的医药企业具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门类。宜昌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紧扣片区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新引擎,形成生物医疗配套产业链。(记者 柳洁 通讯员 何英 望少辉)
相关新闻
- 2020-06-08自贸港高端和紧缺人才海南岛内待满183天 免征个税中部分额度
- 2020-06-08“零关税”货物贸易、建设国际航运航空枢纽……海南自贸港设计6方面自由便利制度
- 2020-06-19海南自贸港建设新机遇 优质外资纷进驻
- 2020-06-10海南自贸港:打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