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城市做活“海鲜经济”

在吉林,有一座名叫“珲春”的边境城市。这里近海却无海,虽无海却以海产品闻名,海产品加工业兴旺,海产品进出口贸易发达。珲春借助环境优势,走出了一条海产品进口、加工、再出口的新路,讲述着内陆城市做活“海鲜经济”的生动故事。

 

珲春,是隶属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城市,是我国唯一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是我国面向东北亚的门户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带。

 

虽然近海不靠海,但珲春毗邻的俄、朝地区,海产品资源丰富。其中主要进口区——俄罗斯远东捕鱼区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是世界性渔业高产区,海洋鱼量约3000万吨,占俄罗斯总量的80%以上,有鳕类鱼、鲱类鱼、鲑鱼类、鳟类鱼等多个品种,年捕捞量约280万吨。

 

珲春人没有浪费这样独特的环境资源。在珲春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珲春口岸、圈河口岸于2016年正式被批准为进口冰鲜海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为原料进口和跨境合作打开了有利通道。为了让产业的根扎得更加深厚坚实,珲春市政府主导建立了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水产工业园区,占地面积为2.64平方公里的园区共吸引来100多家加工型企业、贸易型企业和400多家个体商户“扎堆”发展。在这里,整齐密集的架子上,各类鱼干沐浴着阳光;海产品加工车间里,进口鱿鱼被分割穿串;大型运输车车厢内,包装完好的即食食品装箱待发。加工销售的海产品扩大到鱼、虾、蟹、贝四大种类100余个品种,包括即食水产食品、速冻水产食品、水产调味制品等多个品类。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技术合作局副局长郎辉说:“不仅是建设园区,近年来,珲春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将海产品加工业规划为八大百亿级产业之一,从园区管理、项目引进、国际认证、通关保障等方面加强服务,推动了海产加工企业做强做大。”

 

为提高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还成立了水产行业协会,抱团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大力引进和发展冷链运输、仓储、深加工等各类配套企业,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式发展。

 

珲春还建立了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对水产等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目前,经过珲春市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珲春盛海工贸水产有限公司已经实现了吉林省水产企业美国注册零的突破,部分企业成为吉林省首批通过欧盟认证的水产加工企业。鱼罐头、鱿鱼圈等印着“珲春”标签的海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外商超的货架上,在美国、西班牙、意大利、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的年销售量不断增加。在国内,依托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游进”珲春的海鲜不仅“跑”起来,更“飞”了起来,大量销往华东和华南地区。鲜活的海产品从珲春起运,8个多小时后,就可以在距离4000公里外的广州、深圳落地,成为南方食客的舌尖美味。

 

可以说,国外取材、国内加工、主销国外——“两头在外”是珲春海产品与众不同的营销模式,“区位+资源+政策+园区+品牌”是珲春做活“海鲜大菜”的“法宝”。

 

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珲春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实现了制度进一步优化升级。加工区实行“境内关外”的海关监管模式,享有国家赋予的进出口免税、入区退税、进料保税、免征增值税、免台账保证金等优惠政策。当年,珲春海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约22亿元,海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超过90亿元。以珲春为中心,外联欧美、东南亚、中东及日本海、黄海、南海海域,内联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产值近百亿元的跨境海洋产业发展带业已形成。近海不靠海的“无中生有”让珲春的“海鲜经济”火了起来,使之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海产品加工集散基地。

 

2019年,珲春“海鲜经济”又取得了开门红,一季度对俄贸易主体进出口共实现9亿多元,同比增长18.96%。珲春市委书记高玉龙说,今年年初,珲春开始积极申请国家批准设立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及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未来,珲春将继续依托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对各口岸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合作,在发展好传统的海产品加工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海洋物流以及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努力把珲春打造成产业聚集的海洋经济强市。(本报记者 任爽 本报通讯员 张宇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