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中国航天开放合作抛出个大手笔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19-04-25 09:27:44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 |
今年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消息陆续传来:中国公布空间站最新研制进展,已成功发射12艘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共将11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近日发射升空,开启了2019年北斗卫星高密度组网发射的序幕;特别是在即将实施的嫦娥六号探月任务以及中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探测任务当中,中国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搭载机会,成为新时代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一个大手笔。
根据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的公告,搭载项目将在嫦娥六号探测器的轨道器和着陆器上实施。其中,轨道器可以提供10公斤的搭载重量,着陆器可提供10公斤的搭载重量。此前的3月25日,中法两国已共同签署一份关于月球探索计划的合作意向书,法国将可以在嫦娥六号上面放置15公斤的试验器材,包括一台相机和一台分析仪。
在另一项已经确定的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探测任务当中,中国将本着“自筹经费、免费搭载、数据共享”的原则,向全球征集搭载项目方案。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在月面软着陆能力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正在进行月面探测的国家。早在2016年,中国国家航天局负责人就透露,嫦娥六号探测器将于2020年左右发射,并且表示中国愿意与各国开展航天合作。此次中国正式向国际社会开放嫦娥六号科学载荷的搭载,使各国科学家有机会借中国探月工程获取关于月球的新知,是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主席让·伊夫·勒加尔激动地表示,“法国将与中国一起探月!这意味着法国真的要进行月球科研研究了,我们以前从未做过,这是伟大的第一次!”
目前,国际社会掀起了第二轮月球探测热潮,美国、欧盟、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中国,纷纷向月球发射了各种类型的探测器。与冷战期间以彰显国力为目标的第一次探月热潮不同,这一轮探月活动中,各国都把获取有关月球的更全面的新知作为首要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将谁先插旗作为判定输赢的标准。因此各国都更为务实,更需要合作。
深空探测所研究的,是事关全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任何国家和组织都没有权利独占其所获得的知识,也没有能力包打天下。如果抱着冷战思维,狭隘地将太空探索看作一种政治资本,势必造成力量分散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给人类获取宇宙知识的进程制造磕绊。
为了提升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将获得的知识充分共享,才是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比如,人类发现月球水冰就是源自国际航天合作。第一个探测到月球存在水冰的,是印度的“月船一号”月球探测器。而真正发现月球水冰迹象的,是搭载在“月船一号”探测器上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的“月球矿物制图仪”。
中国在国际合作方面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在深空探测之路上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名为“悟空”、“墨子”等一系列名称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科学卫星被送入太空,暗物质、量子通信等人类科研领域的最前沿课题,已经被纳入中国航天的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卫星的相继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已逐渐由早期的旨在突破关键技术的“工程应用型”,向获取新知探索宇宙奥秘的“前沿探索型”发展转变。中国航天已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为全人类的知识宝库贡献中国发现的宇宙新知。
相关新闻
- 2019-01-04美俄航天专家点赞嫦娥四号
- 2019-01-03“我对中欧航天合作充满乐观”——访嫦娥四号德国科学载荷项目负责人
- 2018-07-31中国交付沙特探月相机所获第二批科学数据
- 2019-04-17第四届中国航天日24日举行 主题为“逐梦航天 合作共赢”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