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19-02-18 09:48:10 | 来源: 人民网 |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
……
关于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科技一直在抢抓机遇,不断开拓创新。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容易被别人“卡脖子”的严峻挑战,科技创新怎样才能做到化危为机、与时俱进、继续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市场需求日趋强劲,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科技水平影响民族兴衰,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浪潮激荡,中国科技准备得怎么样?
毋庸置疑,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嫦娥四号、北斗三号、载人航天、大飞机、中微子振荡等重大创新成果举世瞩目;高铁网络、移动支付、数字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人工智能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5%。
创新的浪潮,在不断奔涌。年轻的浙大教授胡海岚在《自然》杂志同时刊发两篇论文后,收到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发来的邮件,对方想一起开展脑科学项目研究,表示“这是未来最有价值的一个研究”;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单项成果,转化效益达4.57亿美元……
一些前沿领域在国际上进入并行、领跑阶段——
人工智能被誉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战略性技术。《纽约时报》曾撰文指出,世界人工智能的另一个中心在中国。这一领域崛起的不是几家而是一批中国企业,腾讯、百度、依图、商汤……他们开始把研发中心放到美国硅谷。相关统计显示,当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融资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国企业超过20家。《经济学人》杂志甚至这样说:“从前美国那些科技公司的老板,想要看看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只要推开门就行了,现在他们还得飞去中国一趟才算看全了。”
科研人员、设备、资金等支撑条件今非昔比——
截至2018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418万人,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兴建和投入使用了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考船等一大批大科学装置设施,设施数量、建造规模和覆盖领域逐步扩大。2018年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预计为2.15%。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向高质量转变,既向科技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也为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庞大市场。
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原创”“关键”“引领”等词语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国科技的词典里。科技领域不断崛起的新动能,正快速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科技创新释放了活力、培养了自信、找准了坐标,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表示:“信心足、路子对、基础好、市场大、拉动力强,中国科技一定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深耕基础研究,培育创新氛围,核心技术研发奋起直追
成绩令人欣喜,但现实让人警醒:我们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容易被别人“卡脖子”。
我国钢铁年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仍生产不出一些特种钢材;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我国每年的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2000多亿美元;高性能飞机发动机严重依赖他国,高端汽车仍以外资、合资品牌为主……
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卡脖子”问题早有洞见,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被人“卡脖子”,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倒逼我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奋起直追。
——创新布局上,要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走不出实验室的技术不能称之为关键核心技术,只有能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才是名副其实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充分认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中科院计算所原所长、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杰院士认为,不仅要利用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还要大力支持有技术实力和创新意愿的龙头企业,让他们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合力攻关。
——创新方法上,要加大研发投入,坚定不移地持续创新。
“有核心技术不一定赢,但没有核心技术一定输。”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由液晶显示领域的“小学生”跃升为全球老大,董事长王东升对创新有切身感受,“关键核心技术不是一天就能攻克的,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持续增加投入,而且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困难面前不退让、诱惑面前不转向,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攻关。”
——创新范围上,要向前一步,深耕基础研究。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其根源在于基础研究的根子不深、底子不牢,缺乏源头活水。“我们应当在根子上找原因,在源头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牢根基、提供源泉。”
——创新文化上,大力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更是如此。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意味着承担比一般技术创新更高的风险、更多的失败。需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虽败犹荣”的创新氛围,出台“允许试错、不行再来”的鼓励措施,让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
“关键核心技术并非高不可攀。”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举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世界奇迹;改革开放以来,老中青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接力攻关,载人航天、北斗系统和探月工程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世界为之瞩目。“我国创新条件已经大有改观,科研人员量质齐升、研发设备日益精良、研发经费世界第二;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制度优势。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一定能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我们只有力争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
破除体制障碍,深化科技合作,催生更多创新动能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人们注意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达800万元,而且全由个人支配。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近20年以来,首次对奖金额度和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充分体现了党对科技工作者的激励和关怀。与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额度也分别提高50%。
《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实施一年多来,催生了很多变化,这是其中一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蕴藏的巨大潜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明晰的思路。
——围绕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的改革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而要充分利用全面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地处偏远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外籍科研人员。从全国来看,还有很多外籍科研人员活跃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
嫦娥四号搭载4台国际科学探测设备,在月球背面追寻宇宙奥秘;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开启了未来中微子物理发展的大门;中国北斗为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提供精准卫星导航服务;中科院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
近年来,我国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开发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和世界人民共享创新成果。
新的起点上,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我国的科技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宏观层面,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突出重点,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
——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把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表示。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世界科技革命风生水起,大潮涌动,中国科技当勇立潮头。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一定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精彩篇章。
(本报记者武卫政、赵永新、余建斌、吴月辉、谷业凯、喻思南、刘诗瑶)
相关新闻
- 2019-02-18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2019-02-15超越3D,4D打印来了
- 2019-02-14中国“三超”光传输实现重大突破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