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贸城镇:因改革开放而兴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8-10-29 16:55:34 | 来源: 人民日报 |
西藏普兰县内的边贸市场。本报记者 袁 泉摄
巴琼在他经营的店铺里忙碌。本报记者 袁 泉摄
云南磨憨“赶摆”的场面。资料图片
云南磨憨镇一景。资料图片
“像我这样做边贸生意富起来的人可多了”
“这是整个市场最便宜的藏红花,成色很好,一盒35元,整包买还有优惠……”今年39岁的尼泊尔人巴琼用流利的汉语招呼着好几拨客人。他在普兰县的边贸市场开了一家面向游客的工艺品和特产商店,时值旅游旺季,既当老板又当店员的他,一边拿着计算器和顾客讨价还价,一边打包、收款、发快递,忙得不亦乐乎。
普兰县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东南部,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中国12个三国交界县之一。作为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边民往来交流的重要通道,普兰自古以来就是边贸重镇,199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沿边开放口岸。
从拉萨出发到普兰,走公路大约要1300公里,穿过苍茫的羌塘草原,越过人迹罕至的高山和戈壁,驾车两天才能抵达海拔近4000米的普兰县城。巴琼的小店就开在县城最热闹的边贸市场里。虽然边贸市场规模不大,但鳞次栉比的店铺,充满异国风情的服装鞋帽、纱巾披肩、香水香料和木碗等工艺品,加上往来其间的香客、背夫和各地的旅游者,使这里颇有国际化小城的风韵。
“2017年,全县边民互市贸易总额约2000多万元人民币。目前,边贸市场内的外籍商户有357户,大多数来自尼泊尔,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边贸市场越来越兴旺,每年6—11月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这也带动了普兰本地的商业繁荣和充分就业。”普兰县商务局局长强久卓玛说,与1995年前后只有几十家商铺、零零散散的边民互市相比,现在的变化翻天覆地。
巴琼的家乡在尼泊尔胡木拉区扎木斯县,从1993年到普兰后,他就一直以边贸为生,生意从小做到大,在普兰当地颇有名气。“去年,店里的利润有几十万元,而这里的房租一年只要数千元。每天进口的商品总值不超过8000元就可以免税,即使超过的话纳税比例也不高。”巴琼告诉记者,他现在的生活得益于中国边境贸易的优惠政策。“在尼泊尔,像我这样做边贸生意富起来的人可多了!”
巴琼是普兰边贸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巴琼一边给刚进店里的客人倒甜茶,一边讲述来中国创业的故事。
1993年,他和父亲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普兰县。“当时赶着40多只羊,羊驮着红米和一些木制品到普兰交易,再从普兰驮回盐,这也是尼中之间自古就有的‘盐羊古道’。那时候普兰口岸的路还没有修通,普兰老百姓也只有一两家有车子,车费贵,租不起。尼泊尔商人得赶着羊翻山越岭,走许多天才能到普兰的边贸交易点,晚上只能住在山洞或帐篷里。”巴琼说,“后来中国政府新修了边贸市场,我们做生意的条件就一步步改善了。那时,我们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有4000元人民币。”
“近几年,中国这边路也通了,电也有了,条件越来越好,中国政府还把边贸交易点搬到新县城。现在从口岸到县城拉货,可以随时雇到车子。”说起中国边贸政策给中尼边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巴琼有着最切身的感受。“以前只能做点盐羊交易,现在经营的是藏红花、木碗、毛毯、铜器摆件、珊瑚、蜜蜡、绿松石等,生意越来越好了。”
普兰县虽然海拔高,但因为一条孔雀河穿城而过,形成了相对湿润、降水丰沛的小气候。从县城出发10公里左右,就来到了边境上的斜尔瓦村,中尼9号界桩的另一侧就是尼泊尔的雨莎村。隔河望去,雨莎村里一排排屋舍正在建设中,从普兰采购的空心砖等建筑材料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建筑工地。
“上来(到普兰)的时候拉些尼泊尔特产,下去(回尼泊尔)的时候买点食品和日用品。现在靠近普兰的尼泊尔各县,包括粮食、副食、服装、鞋帽等,几乎都是从中国采购的。靠边贸生意,尼泊尔边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巴琼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未来,“我盼望以后尼泊尔和中国的生意越做越好,孩子们有更好的未来。”
更多的边贸合作形式正在酝酿。阿里地区农作物种植成本高、运距长、运费贵,所以物价也高,一斤青椒六七块钱,到了冬季最高卖到20块钱。而尼泊尔处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条件非常好,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闲置土地面积较大。“如果中尼进行农业合作,普兰县的农业示范基地可以为尼泊尔农户提供农业种植培训,帮助尼泊尔增加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这些农产品销往中国国内,至少能满足普兰县所在的阿里地区30%—40%瓜果蔬菜的需求,同时降低普兰的蔬果价格。”普兰口岸管委会主任蒲东说:“边贸合作有需求,只要从双方百姓的关切出发,咱们普兰口岸的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肯定都越来越好!”
“和老挝亲戚常来常往,一起过好日子”
从昆明出发一路向南,约8个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云南最南端的陆路口岸——勐腊县磨憨镇。这条路是著名的昆曼公路(昆明到曼谷)国内段。磨憨与老挝北部丰沙里、勐赛、南塔三个省接壤,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就在磨憨镇境内。磨憨口岸是中国通向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也是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在磨憨,每月两次的“赶摆”热闹得很。“赶摆”,在当地就是赶集的意思。在磨憨的国际赶摆场里,随处可见老挝产的蔬菜、粮食,泰国产的水果,还有一些东南亚的农产品和草药。李有福的摊位就在这里。她是老挝南塔人,在磨憨“国际赶摆”已经13年了。
“一次赶摆能卖出差不多2000元人民币的货。”李有福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平时不赶摆的日子,她和女儿在磨憨卖些早点和水果,一个月下来收入也有四五千元人民币。每天白天摆摊卖货,傍晚休息时就到口岸社区跳广场舞,交了很多中国朋友。
李有福回忆,刚来磨憨赶摆时,当地连个像样的市场都没有,人也比现在少得多。从1992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起,这个边境小镇的变化日新月异。
昆曼公路自2008年正式建成通车以来,极大促进了沿线国家的人员往来和经贸发展。2017年,磨憨口岸出入境50多万辆车,进出货物近350万吨,对外经济贸易总额有20多亿美元。据口岸工作人员介绍,进出口货物中大部分是农产品,比如玉米、大米、薏仁米等,仅香蕉一项价值就达40亿元人民币。
与李有福一样,磨憨人张卫东也是做中老边贸生意的,他把中国的农业合作社开到了老挝。“一亩老挝蔬菜拉到国内销售,产值2000元人民币左右,比当地人原来在老挝种粮食增收1000多元。”感受到商机,3年前,张卫东所在的兴农合作社到老挝发展豆角、辣椒种植,从300亩地做起,今年已有4000亩蔬菜基地。
合作社成功地带动了1000多户老挝农民增收。当地很欢迎中国合作社的到来,出台了进口农资和出口蔬菜免税的政策。“中老之间贸易合作越来越便利,我们合作社看准了工业辣椒项目,准备大干一场。”张卫东说。
边民互市贸易发展越来越好,中老两国人民的交往也越来越多。如今在勐腊县,越来越多的来自老挝、缅甸的“小留学生”在这里的中小学就读;去年勐腊还举办了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泰国“五国村长论坛”;中老边境已建成4个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
“我的‘国际亲戚’特别多。”磨憨镇磨整村傣族村民波糯香说,当地因为边贸、通婚等原因,许多人都有“国际亲戚”。亲戚们可能国籍不同,但是语言和习俗是一样的,“还都用微信”。“国内这边种什么收成好、卖得好,老挝那边就种什么。我们过泼水节,家里有个什么事,都会请老挝的亲戚过来,一拨手机就搞定了。”波糯香说,如今路修得好,走亲戚也方便多了。“以前要走5个小时,如今开私家车过去不到一个小时。”
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是亲诚惠容。当被问起如何理解这一理念时,波糯香说:“我觉得就是和老挝亲戚常来常往,一起过好日子。”(本报记者 袁 泉 徐元锋)
相关新闻
- 2018-10-26藏语电影《阿拉姜色》中国国内院线同步上映
- 2018-10-29一位台商6张照片中的改革开放40年
- 2018-10-29改革开放40年 听听台胞怎么说
- 2018-10-26香港15位个人及企业获颁改革开放40周年积极贡献奖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