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台湾仅存的手工制墨工坊墨香悠远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18-07-06 16:39:24 | 来源: 中新社 |
台湾仅存的一家手工制墨工坊,位于离淡水河不远的新北市三重区。午后时分,中新社记者循着门牌钻进安静的小巷,敲响一扇蓝色的卷帘门,这家名为“大有制墨”的工坊几十年的传承故事,随着门帘的卷起徐徐展现在眼前。
工坊面积约有四五十平方米,从内到外分为三间,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制墨首先要将牛皮胶和松烟一起熬煮、搅拌成一整团墨料,再将墨料放入一台老式印刷机机床改造的机器反复碾压脱水,过程中手工撒入冰片与麝香。
把压好的墨料拿到最外间门脸房,工坊主人陈俊天用一把5公斤重的铁锤反复捶打,排掉其中气泡,取适量墨料用手反复揉搓使之致密均匀,再放入木刻模具压纹定型。只见他把模具放到长板凳制成的压轧椅上,整个人坐到轧杆上,将模具挤压到位。全程必须行云流水,五分钟内完成,否则墨料就会硬化碎裂。数小时后,压好的墨块脱模、修边,根据季节不同,经30至60天自然风干硬化后,还要描金、包装,才算制成。
说话间,陈俊天的父亲、大有制墨创办人陈嘉德来到工坊。现年76岁的他,15岁从家乡嘉义县到台北寻工,被推荐到“国粹墨庄”当学徒,老板林祥菊是从福州来的制墨师傅。“老板说,要找个台湾学徒,这手艺就可以在台湾传下去。”陈嘉德回忆,“他鼓励我,说这门手艺在台湾也算是独一份,我学会了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陈嘉德27岁时,带着老板送他的十余套模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制墨工坊。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小学生都必学写毛笔字,为台湾制墨业带来全盛时代,大有制墨也转向制作廉价多销的学生墨,一度成为全台学生墨的最大供货商。后来随时代变迁,廉价墨条销量锐减,台湾的制墨厂陆续歇业。苦撑之下,陈嘉德放弃了廉价墨,根据传统配方,用上好的原料做出高级松烟墨。
这次转型,不但让大有制墨存续至今,还因2003年获得台湾的“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而“爆红”,产品常年供不应求。陈俊天告诉记者,一个人一天只能做40条墨,前来订货的客户需要等待数月至半年不等。“获奖之后,来买墨条的人都坚持墨条上必须有我父亲的名字,我们只好找人用激光在所有模具内加刻。”
记者看到,在一件林祥菊传下来的仕女图模具上,一侧是原有的手刻“嘉庆丙辰年制”字样,另一侧则加刻了“陈嘉德大师精制”。这批模具是林从大陆带来的,雕刻最为精美,大多是山水、松竹等古代文人喜爱的图样。具有台湾地方特色的模具则是陈嘉德创业时添置的。而今,陈俊天还想添些十二生肖、八仙图案的模具,只能到大陆去订做。因为当年和林祥菊一起来台的雕模师傅都已过世,他们的手艺未能传下来。
虽从小在父亲身边帮忙,今年44岁的陈俊天真正接手整个工坊,不过是近两三年的事——因父亲不慎跌伤了脊柱,无法再揉制墨条。除了吃苦,揉墨还需要悟性与手感,陈俊天显然继承了父亲的天赋,随之继承的,还有对墨条的挂念——他和当年的父亲一样,每天都要给风干中的墨条翻身,有时天气变化,半夜也要跑去照看才放心。
大有制墨的客户遍及两岸、港澳和日韩,有书画家也有收藏者。曾有安徽的制墨同行组团来参观,对他们的工艺赞口不绝。为了方便大陆客人买墨,陈俊天在手机里安装了微信。他还开始探索把墨制成骰子、象棋的形状,满足现代收藏者的偏好。
“这行太辛苦,我本来没要儿子接手。但他说愿意接,那很好啊。用墨有几千年历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有人接下去比较好,不然(制墨)在台湾就没有了。”身穿一件红色唐装短袖衫的陈嘉德站在晾架前,转身抽出摆满墨条的竹匾,查看、翻动,他的双手由于长期揉墨,皮肤里渗进了密密的黑色斑点。“有人问我为什么一直坚持做,我想来想去,是墨条跟我有缘分。有缘分才会专心,这是我的缘分。”(中新社台北7月6日电 中新社记者 路梅)
相关新闻
- 2018-07-06香港“大馆”折射历史光影
- 2018-07-06“台湾女婿”汪小菲邀台青“进京”创业
- 2018-07-06台湾40所高校逾百名师生赴渝参访实习
- 2018-07-06现代粤剧《风雨骑楼》在澳门上演 展现广西梧州商埠变迁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