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这十年:从重建到“重生”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8-05-10 10:06:20 | 来源: 中新网 |
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10年时间。近日,中新网记者随采访团走进当年的地震灾区,探访这里十年间发生的变化。
在如今的汶川县境内,漩口中学遗址是被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比较完整的大型5·12地震遗址。遗址入口的广场前,名为《汶川时刻》的雕塑,将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永远凝固在了破碎的表盘上。
雕塑后的主教学楼原本有五层,但现在能够看到的仅有一层,其余四层全部沉入地底。如今,这一切被作为遗址封存起来。
漩口中学遗址内景。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10年后,在遗址之外,新的映秀已完成重建,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家住漩口中学遗址“对面山上”的沈文娟告诉记者,地震中村里房子几乎全被夷为平地,“地震的一瞬间就塌了”。
震后,映秀新镇的所有居民建筑都按抗震烈度8度,公共建筑按抗震烈度9度设防。沈文娟家也在避开断裂带的地方,重新盖了房子。
重建后的映秀镇一角。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10年过去了,沈文娟觉得,映秀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都变好了,道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口,“如今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
但灾区重建并不是终点,当地百姓还要发展,昔日的灾区还要“重生”。2011年,映秀镇的重建基本完成。2012年,映秀镇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让乡亲们不出家门就能就业。这种发展当地产业的思路,让重建后的地震灾区愈发生机勃勃。
5·12地震十年后,汶川县城夜景。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事实上,这不止是映秀的发展理念。附近也有村子开始打造符合当地定位的产业——在完成重建后,更要“重生”。
与汶川一山之隔的理县佳山村,也曾在地震中受损严重,而如今已成为当地人眼中的“花果乡村”。
“当时我们几乎没有产业,大多数人种的是玉米、土豆,村民基本上就是只够把自己的肚皮填饱。”村支书王朝运向记者介绍。
村民马永彪接受记者采访。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村民马永彪向记者回忆,当时村里人除了种玉米、土豆,也尝试过种植经济作物,但由于销路不畅加之没有对接市场需求,“有时候拉出去卖的钱还给不够运费”。
王朝运说,地震后,湖南对口援建重建房屋、基础设施,政府引领发展产业。在研究了当地自然环境后,村里开始推广甜樱桃、青脆李、红脆李和红富士苹果等水果种植。
由于与AAAA级景区桃坪羌寨相邻,佳山村的水果并不愁销路。马永彪告诉记者,甜樱桃基本不需要往外运输就可以在景区卖完,李子、苹果等在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也有贵阳、重庆、北京等地的老板来收购。
汶川博物馆中展示的5·12灾区重建后的图片。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10年间,这个村子从震前年人均收入“只有一千多元”发展到目前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我自己感觉我们比自己,已经前进了30年。原来我们年人均收入一两千元。现在我家一年人均收入可以到2万元了。”马永彪说。
从2012年开始,村民已经有了“不错的收入”。生活好了,马永彪每年还会在闲下来的时候“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我们一般都是9家人组团去,这几年已经去过海南、北京、华东五市。今年的目标就是还要到香港、澳门去看看。”
被问及原因,他说,地震过后,大家收入增加了,也都想开了,要去好好生活。(中新网客户端汶川5月9日电 记者 宋宇晟)
相关新闻
- 2018-05-11澳门特区政府代表团将出席汶川地震10周年纪念活动
- 2018-05-11图解:汶川震区10年人均收入增2倍 GDP增速高于全省
- 2018-05-11林郑月娥率香港特区代表团赴川出席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
- 2018-05-09这份爱,翻越山川、跨越海峡、直抵人心——港澳台地区援助汶川地震灾区回顾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