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揭秘河西走廊千年酒文化:美酒消夏 酿酒业发达

敦煌壁画揭秘河西走廊千年酒文化:美酒消夏 酿酒业发达

    图为榆林窟第3窟的酿酒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酒碗一叩,信步天涯。”5月5日迎来中国农历24节气当中的立夏,敦煌研究院当日从敦煌壁画和文献里梳理了古人立夏酿酒、开设酒肆、饮美酒消夏的千年河西走廊酒文化。

 

河西走廊素有“河西酒廊”之称,从古至今酒文化盛行,敦煌在河西最西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路重镇,早在魏晋时期,敦煌酿酒业已颇负盛名。

 

敦煌壁画揭秘河西走廊千年酒文化:美酒消夏 酿酒业发达

图为莫高窟第146窟中描绘的五代时期的露天酒肆。敦煌研究院供图

 

立夏后,日渐长夜愈短,店家把餐桌从室内挪到户外,整条街道都热闹起来,空气中弥散着佳肴美酿的香味。

 

据敦煌研究院解读,古代敦煌,高档的是麦酒,普通的是粟酒,还有葡萄酒。酿酒的专业户中,分官酒户、寺院酒户以及众多的私人酒户。私人酒户一般采用传统的卧酒法,即将蒸煮后的麦、粟发酵,产生酒液,这种酒的浓度较低。

 

在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先进的酿酒技术,榆林窟第3窟的酿酒图采用的蒸馏法,在酒锅上有一套方形套叠的蒸馏设备,从而大大提高了酒的浓度,得到较为纯净的酒,即烧酒。酿酒时,还以女性司炉。

 

敦煌壁画揭秘河西走廊千年酒文化:美酒消夏 酿酒业发达

图为莫高窟第12窟中描绘的晚唐时期的帐篷酒肆。敦煌研究院供图

 

唐宋时期敦煌地区饮酒渐成风气,到了岁时节令的庆典活动或喜庆之日,更是要畅饮庆贺。敦煌研究院称,在敦煌,酒还有一项特殊社会功能,即奖惩之用。

 

敦煌文献记载,吐蕃时期的敦煌僧人龙藏先前务农种田生活拮据,改行经营酒店后便成了“小康人家”。当时,敦煌的酒肆比比皆是。

 

事实上,敦煌壁画中的酒肆画面从盛唐到五代均有绘制,莫高窟第146窟中描绘了五代时期的露天酒肆,多设在宽敞的原野,在花树环抱之中,人们坐在长形酒桌两边的条凳上开怀畅饮,同时还欣赏舞伎的表演。

 

敦煌壁画揭秘河西走廊千年酒文化:美酒消夏 酿酒业发达

图为莫高窟第108窟中描绘的中唐时期的宅子酒肆。敦煌研究院供图

 

莫高窟第12窟中还记载着晚唐时期的帐篷酒肆,即以简易的布幕帐篷搭成,更大众化,更接地气。百姓来此任意喝上一碗,称作“打碗”。可以随时售卖零酒,因此也叫“散酒店”。

 

此外,莫高窟第108窟中还有中唐时期的宅子酒肆,这属于档次较高,多为仕宦阶层来此消费,往往设在一间庑殿顶、带鸱吻的宅子内,装修豪华,宅外设舞伎表演,宅内围坐的酒客群中还有乐队演奏。

 

从敦煌研究院的解读中发现,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里亦记载着“立夏之夜,坐听虫鸣,举杯邀月,别有一番抒怀的风景”这样美好的古人生活日常和时令节气文化。(中新网甘肃敦煌5月5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