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120周年华诞之际——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8-05-03 09:57:28 | 来源: 人民网 |
图为北大西校门
许渊冲接受采访
图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
燕园情,千千结
201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日。120年前1898年,戊戌维新时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从此与中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正如《燕园情》歌词中所唱到的:“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5月2日上午,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向全国各族青年、向全国青年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他强调,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季春时节,北大校园鲜花盛开,草木葱茏,生机盎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在与总书记座谈中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宋玺,对总书记扎根基层的人民情怀印象尤深。之前,她就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源泉。通过总书记的讲话,她深刻地感受到:“大学生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架空自己,否则,就没办法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
来自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的王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中难掩激动:“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见到总书记!一开始内心很紧张,但总书记一直面带笑容,和老师同学们亲切握手,整个氛围特别轻松。”
“这是我第二次握到总书记的手!”新媒体研究院2016级研究生邓筱激动地告诉记者,“仿佛见到了久违的长辈一样。”2014年5月4日,还在北大读本科的邓筱就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活动,第一次近距离聆听总书记的讲话。“总书记一直鼓励青年去基层,希望我们能走在时代前列,与国家的脉搏同跳动。”从那时起,总书记的话一直萦绕在她心头,激励她将社会责任与人生选择紧密相连。如今的她即将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对我来说,参加基层工作能最直接、最深入地了解国家基层治理。”邓筱说道,“要让自己的才干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梦想,每一代北大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北大校庆前夕,记者寻访不同历史时期毕业的多位北大学子,回望一段段与北大有关的峥嵘岁月,去了解一个民族的信念、精神、梦想,去汲取千千万万中国青年前行的力量。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淡红色的墙体历经风雨沧桑,透出一种厚重而深邃的力量。2018年,红楼建成100周年;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
“百年红楼,堪称半部中国近代史。”纪念馆陈列展览部主任陈翔介绍,在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指导下,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新思想传入北大。
1918年,位于沙滩的北京大学建起了一座新楼。四层,工字形,通体红砖。这座被称为“红楼”的建筑是当时北京大学的校部,并作图书馆和文科教室使用。这一年,年轻的毛泽东来到北大,担任图书馆助理员;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校长蔡元培履新满一年。
这是北大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随后百年,风云激荡,英杰辈出。这几位与红楼有关的名人,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引领风潮的重要人物。
东方与西方的文明、传统与现代的智慧在这里交汇、碰撞,许多脍炙人口的情景流传至今: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胡适在台上讲授中国哲学;长袍马褂、瓜皮小帽的辜鸿铭慢悠悠地踱进教室,用力把辫子向后一甩,开始上英国诗歌课;邓中夏、高君宇等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大兴于校,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是北大宝贵的精神财富。
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炸醒了象牙塔里的北大师生。得知消息的那个夜晚,大家齐聚北大法科大礼堂。北大新闻研究会讲师、《京报》社长邵飘萍慷慨激昂地说道:“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法科学生谢绍敏当场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蘸血写下“还我青岛”。
一场举世罕见的爱国学生运动,轰轰烈烈地从北大开始了。
5月4日下午,以北大学生为首的北京高校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天安门进发。学生们高呼“打倒卖国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游行队伍沿街散发着《北京全体学界通告》: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学生的义举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北大人向世间发出的第一声呼喊,被历史永远铭记。
在2014年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少年心事,狂歌竞夜
北京大学教授、“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亚洲首位获得者许渊冲先生今年已97岁高龄。虽然行动不便,但思维清晰、声音洪亮,饱含激情的动作、手势,瘦削的躯干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北大畅春园内,碧绿的爬山虎攀满红墙。在一间简陋陈旧、堆满书籍的屋子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从西南联大走出的翻译大家。“我们校歌怎么写的?‘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80年后,回忆起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岁月,许渊冲依然激情澎湃。讲到激动处,他从摇椅上坐起来,青筋凸起的大手“啪”地拍在扶手上,“我们是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次年春天,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于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那一年,16岁的许渊冲以总分第7名的成绩考入联大外文系。
2002年,西南联大65周年校庆。81岁的许渊冲回到云南母校,站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细细寻找自己的名字。在碑阴面,刻着西南联大抗战以来832名从军学生的名字,他是其中之一。1941年,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入驻昆明。当时大三的许渊冲与吴琼、万兆凤等30多位外文系男生纷纷报名入伍,成为第一批志愿军翻译。
“我们这一代人真是苦难深重!”许渊冲眉头紧锁,双手在空中挥动,难以平息心中愤慨,“我们联大挨日本人炸……晚上出去一条路都是火焰。”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虽然学校不建议学生直接冲锋陷阵,但难以抵挡的爱国热情促使一批批联大学子奔赴战场。一些联大学子参加八路军,用所学特长,制造出大批急需的炸药、地雷;另一些学生毅然报考在当时死亡率极高的飞行员。最终有12人被录取,其中5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更多师生选择坚守在校园里,弦歌不辍,赓续中华文化命脉。
“我们那个时候吃的是八宝饭,所谓‘八宝饭’就是由老鼠屎、稻糠、砂石等混合而成。”2017年11月1日,天南海北的联大人齐聚北京大学,纪念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许渊冲先生的校友,西南联大化学系1946届毕业生关英回忆道,每次吃饭,她们都要拿饭盆不停抖,把砂石抖出来才能吃。
艰苦环境培养出的联大学子刚毅坚卓,取得了惊人成就。3882位学生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几十年之后,其中许多人早已功成名就,但勤俭朴素、夕寐宵兴的习惯保留至今。在许渊冲先生的家,地面和墙面清一色是未经粉刷的水泥。不满15平方米的书房兼卧室里,一排从二手市场花15元钱淘回来的架子上塞满了书,靠窗是一张破旧的书桌。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许渊冲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一如80年前,在更简陋的西南联大校园中,在土夯墙的教室里,他和同学们听着铁皮屋顶上劈劈啪啪的雨声,奋发学习、一刻不停。
东风桃李,青春作业
1981年3月20日晚,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内,中国男排正与韩国男排争夺参加当年世界杯排球赛的入场券。
在中国排球的辉煌历史上,这不过是一场普通的比赛。但由此引发的一句口号,让它注定载入史册。
“第五局15比9,中国队赢了!”消息传来,北大校园一片沸腾。宿舍楼上,一个个身体从窗户里探出来,高声喊叫、欢呼。正是在这场胜利的庆祝中,北大学子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很快,这个口号就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传遍全国,成为引领时代的最强音。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口号喊出来是必然的。”回忆起“3·20”之夜,口号提出者之一、北大中文系77级校友、《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刘志达感慨道。他反复向记者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北大学子的心声。”
这其中,有压抑已久的民族自豪感、有精神枷锁解除后的自由酣畅、有准备大干一场的豪情壮志。它精确勾画了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给人以振奋、鼓舞。
奋发图强、思想开放,是刘志达那个时代北大学子的共同特质。1977年考上大学的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幸运儿。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10年的高考。那年冬天,570多万人涌入考场。虽然最终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得知自己被录取时,刘志达正在北京永定机械厂里陪护一位受伤的师傅。当时,他已经快30岁了。机械厂的工人们揶揄道,“刘志达心气高,难怪给他介绍对象都相不中,原来是要到大学里去找。”
与刘志达同年入校的哲学系学生俞晓阳,当时是首都钢铁公司的一名起重工。那天他上完夜班,从炼钢厂高炉上下来,满身黑灰地接过录取通知书。“一看,北京大学!”年逾花甲的俞晓阳回忆至此,爽朗地笑起来。
入校后,忙碌的课程和丰富的校园活动很快充满了他们的生活。“所有人都在匆匆地赶往教室,匆匆地赶往图书馆,排着长长的队伍买中外名著……”忆起北大的校园生活时,刘志达曾经的老班长岑献青说:“就像海绵吸水似的,人们拼命地读书,如饥似渴。”
当时担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的俞晓阳负责组织讲座,“容纳400人的办公楼礼堂,常常来600人都不止。有的同学干脆跑到讲台上,坐在讲演者脚边听。”
1982年,77、78级3000多名同学离校之际,自发捐款6000余元,在燕园里塑起了李大钊和蔡元培先生的铜像,以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表达振兴中华的决心。
如今,64岁的俞晓阳已经是多家上市公司董事。他仍然记得刚入校参加文化复查时写的那篇作文,题目是“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作文的结尾我记得很清楚。”他说,“‘通知书贴在胸口,步出首钢大东门,正是早上八九点钟的时候!’从那时起,我迎着太阳迈向了新的人生。”
巨木成林,震惊世界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大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新时代呼唤新使命,以新使命激发新作为。
“我的梦想是,让我们的《儒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我编了《儒藏》之后一百年不会有人来超过我。”2003年,76岁高龄的国学大师汤一介发起了卷帙浩繁的儒藏编纂工程。这部《儒藏》囊括古今中外的儒家典籍,可谓集中华文化精髓之大成。十多年来,汤老废寝忘食,亲力亲为,与400多人的编撰队伍一起,完成了近3000万字的编纂工作。
近年来,一系列扎根本土的重大人文社科研究在北大开花结果。除《儒藏》工程外,《中华文明史》多语种版本、《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全七卷)、《北京历史地图集》等都是北大浓厚的人文积淀在新时代吐露出的馥郁芬芳。
拼搏的精神迸发科研的活力,大量基础性学科研究成果在北大涌现。2013年北大取得干细胞技术重大突破,美国权威期刊纷纷报道,掀起国际学术界的“中国风”;2014年全球首例运用MALBAC(单细胞基因组扩增)技术的试管婴儿在北大诞生;2017年北大3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北大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已经形成。
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继承传统、发扬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8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5月5日,来自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将齐聚北大,参加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本次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广聚全球学者,传播中国声音,共话人类命运。“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由北京大学举办,既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责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鸿君说道,“这是我们在新时代传承践行北大担当精神的形式之一。”
自1992年成立以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朝着建设具有北大气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迈进。
2011年,黄枬森、张世英、杜维明等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相聚北大,以“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为题进行“中西马高端对话”;2015年,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同年启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大基础性工程——《马藏》编纂工程顺利推进,预计今年首次出版10卷,共计500万字。
2018年3月25日,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诞生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在英国牛津郡成立,这是中国高等学府第一次以独立运营的形式走出国门。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表示,120年前,中国人向英美等国学习,创办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两个甲子后,当年的“京师大学堂”来到英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创办了自己的校区,这背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2017年11月18日,深秋的燕园掩映在金黄的银杏和青翠的松柏间,分外美丽。在这一天,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北大未来的征程被清晰地描画: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北大的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大幅跃升,居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北大将稳稳立于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严 冰 吕安琪 原 洋)
相关新闻
- 2018-05-03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 2018-05-03我国三代核电发展优势基本形成
- 2018-05-03网友:“干话王”的尴尬是否还要继续下去
- 2018-05-03北美自贸协定谈判“欲速难达”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