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近地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近距离约352万公里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8-03-29 10:07:18 | 来源: 央广网 |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前天(27日)傍晚18点18分,一颗被认定“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飞掠地球,差点就和大家不期而遇,而它距离地球最近时仅有9.18个地月距离(约352万公里)。
其实早在今年2月22日,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就利用近地天体望远镜率先观测到了这颗小行星,那么这颗由中国科研人员最先发现的近地小行星到底是什么来头?科幻小说中“彗星撞地球”的情节,是不是也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专家口中“擦肩而过”的距离究竟又有多远?
当这颗被命名为2018 DH1的小行星,在前天傍晚飞掠地球时,距离地球仅有9.18个地月距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科学家赵海斌表示,这个距离换算成公里,是352万公里,从天文学研究角度来说,是一个很小的距离。
今年2月22日,赵海斌所在的研究团队利用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到一颗亮度为20等的移动天体,其运动速度为0.15度/天。赵海斌回忆发现时的场景:“我们有一个近地天体望远镜,只要是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都会进行巡天观测,这颗小行星就是在这样巡天的情况下拍摄到的。”
随后,这一目标信息立刻被上报到国际小行星中心,并发起亚洲-太平洋小行星监测网对其进行跟踪观测。最终在2月25日确认这是一个新的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并予以2018 DH1的国际临时编号。赵海斌介绍,“国际小行星中心是一个数据集散地,可以号召大家来观测,因为目标比较特殊。我们自己要再抓紧跟踪观测,几天之后确认了这是一个新的、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
什么叫“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赵海斌解释,并不是所有的近地天体都会撞击地球、造成危害,小行星被认定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需要同时满足两个约束条件——足够近并且足够大。所谓的足够近,近地天体是0.3个点为单位,而这种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要到0.05个天文单位,即750万公里的轨道距离。另外一个指标要足够大,几米的目标就算掉到地球上,基本在大气里烧蚀,成为火流星,不会对地球本身造成大的影响,如果当对象直径大于140米,就会被列为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掉到地球上,会对地球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地球每年都会与一些小行星不期而遇,大多有惊无险。但有些小行星最终坠落地球,会给人类造成伤害。为何将潜在威胁小行星的大小标准设定为“大于140米”?赵海斌说,直径一公里大小的小行星,足以造成全球的灾变,比如190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小行星没有掉落到地表,而是在空中发生空爆,大概是50米的直径,造成地表上20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毁灭。
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危害,美国宇航局启动了“太空警卫”计划,与欧盟和其他国家密切合作,对近地天体进行观测。科学家开始监测尺寸超过1千米的近地天体,赵海斌介绍,发现并观测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首先要发现,然后跟踪观测,精确地确定它的轨道,最后评估小行星有多大的可能性或概率撞击地球。如果确定某一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必须做一些规避措施,这些方面的研究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很多甚至处于一些概念性的研究阶段。
今年2月,我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了联合国批准成立的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紫金山天文台的近地天体望远镜作为我国该领域的主干设备,在国际近地天体监测研究领域中有一定的国际地位,相关观测研究为我国系统开展近地天体监测预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将要开展的小行星深空探测提供了地基观测保障。赵海斌表示,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把近地天体的搜索、发现、监测以及研究作为主要的科学目标。近地天体是看不完的,有的近地天体消亡了,但会有新的近地天体补充进来,是动态的过程,这工作会长期做下去。(央广网北京3月29日消息 记者潘毅 景明)
相关新闻
- 2018-03-27上海发布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
- 2018-03-26中国科学家张弥曼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 2018-03-22“脸书”丑闻警示个人数据隐忧
- 2018-03-16破垄断、破纪录!中国又干了3件大事,太提气了!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