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涉台论述:变与不变

编辑:左妍冰|2017-10-21 10:49:10|来源:华夏经纬网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十八大以来的中央对台工作进行了精准、扼要的总结,并对未来的对台工作进行了高瞻远瞩的规划和部署。与以往历次报告相同,十九大报告的涉台论述部分一以贯之地强调了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发展和反对“台独”等内容,并且与十八大报告一样均划分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必要性与途径、两岸关系的性质与两岸互动的政治基础、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政策安排以及坚决反对“台独”的庄重宣示四大板块,不过其与十八大报告也有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深化“交流发展”VS创新“融合发展”。 

 

在论及深化两互动合作、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政策安排时,十八大报告延续了以往历届党的政治报告的路径,即强调交流发展,希望通过交流走向统一。然而,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交流发展模式逐渐进入了瓶颈期,因为交流的前提是两岸各自拥有不同利益,双方期待在交流中增进己方利益,结果是在交流了多年后,“你的还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两岸并没有变成一家人。鉴于此,习总书记提出了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意在通过主动向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的方式融合两岸利益,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正是两岸融合发展新思路的体现。 

 

第二,阐释一个中国原则VS凸显“九二共识”。 

 

十九大报告与十八大报告一样,其涉台部分的第二大板块都是对两岸关系性质与两岸互动政治基础的论断,而这个论断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不过,与十八大报告相比,十九大报告更加凸显了“九二共识”。十八大报告在两岸论述方面有两个突出的亮点:第一个是着重对两岸政治关系现状进行了明确定位,将十七大报告中的“尚未统一+同属一中”扩展为“尚未统一+同属一中+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即对一个中国进行具体阐释;第二个是将“九二共识”一词纳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

 

不过在整个论述中,十八大报告还是更侧重一个中国原则,毕竟一个中国原则出现了4次,而“九二共识”仅出现了1次。十九大报告则在重申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这是首次在报告中将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嵌合在一句话内,而且一个中国原则出现了3次,“九二共识”出现了2次。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向对岸释放的坚定信号,是在告诉民进党,“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一个中国原则,无论建构什么新论述,只要背离“一中”,那么就不可能被大陆接受,遑论试图绕过、掏空或否定“九二共识”。 

 

第三,侧重“硬纽带”VS强调“软纽带”。 

 

整个十九大报告都非常富有民族情感与人文关怀,这一点在涉台部分尤为突出。十八大报告在论及两岸同胞关系时,使用了“中华民族”与“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二词,而十九大报告在措辞上则注入了更为浓烈的同胞情感,使用了“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一家亲”和“促进心灵契合”等表述,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软纽带”的重视,期待在经济让利和政治沟通的“硬纽带”之外,建构更为温情的两岸联结。 

 

第四,反“台独”的“三个任何”VS反“独”的“六个任何”。 

 

在第四个板块(坚决反对“台独”的宣示)中,十九大报告相对十八大报告有两点升级:一是措辞明显更为严厉,除了一口气使用了“绝不容忍”、“必将遭到”和“绝不允许”等词汇外,还将十八大中的“三个任何”升级为“六个任何”。以连续归纳多个“任何”的方式进行反“独”宣示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十五大报告中,一直延续至今。其中,十五大归纳了“两个任何”(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十六大仍是“两个任何”(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十七大延伸为“三个任何”(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十八大仍然保持在“三个任何”(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2016年11月1日,习总书记在会见洪秀柱时首次将“三个任何”扩充为“四个任何”,指出“任何政党、任何人、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进行分裂国家活动,都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十天后,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又将“三个任何”进一步升级为“四个任何”,称“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并在2017年8月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予以重申,如今,这句话正式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将“台独”的可能路经一律堵死,充分显示出习总书记的反对“台独”气魄与决心。在当下“台独”分裂主义非常嚣张的情势下,十九大的宏大论述能为国家的反分裂工作提供更坚实、更契合的政治支撑。 (本文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系讲师、法学博士) (作者 庄吟茜)

 

来源:中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