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的归机器
硅谷产业大亨埃隆·马斯克曾说:“我们已经是半机器人了,手机、电脑就是你的扩展,手指的动作或者语音指令就是交互接口。”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曾经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在一步步向现实逼近。人机易位,看似可笑,却在实实在在地上演着。
比如,当单身人士注册成为相亲网站的会员时,系统会根据性别、年龄、身高、收入、爱好等个人情况为其选择最佳交往或者结婚的对象。接下来,就是线上交流、线下相亲,然后步入婚姻……又比如,某些公司对于员工的日常工作安排提出了接近苛刻的要求:上班必须穿某某款式的套装、皮鞋,必须留某种发型,甚至连微笑露出几颗牙齿都有明文规定。在机器主导的领域,似乎一切都可以用设定的指标来衡量、筛选,包括婚姻、爱情。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被淡化了。机器,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高效率的同时,也让人类的语言和思想感情变得如机器一般标准化、程式化。仿佛数据才是生活的支配者。
人类受制于机器的后果之一,有人说,是人类的“去感情”。我们正在变的越来越理性、麻木、机械化,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就像一台台设定了既定程序的机器。大量的数据筛选、机器配对,会让人类变得如同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标准但缺乏个性。
阿尔法狗、高仿真机器人、越来越有“人情味”的智能语音客服……“有感情”的机器人不再遥远。机器正在尝试跟人类去沟通,去读懂人类的心理变化,分析人类的思想。这就是智能机器的发展方向。电影《机械姬》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科技人员亲手创造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美女机器人,却被自己的得意之作终生囚禁。这让很多人冷汗直冒。机器人类化,是否真的如电影中一般令人不安?会不会全面入侵人类生活甚至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机器的智能化、拟人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已经证明,工具和技术可以让人类受益,也可以让人类遭殃。可以说,如何使用技术和工具,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考验,而今,这个考验愈加严峻。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机器不会超出我们的掌控。毕竟,机器的作用不是取代人,而是解放人。机器是人类的附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机器高度智能化带来的副作用,无论是伦理上的还是法律上的。
所有人都应该正视这个趋势: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的人,能占得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更的红利,并从中分得一杯羹。而悲观抵触的人,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时代的车轮无情地碾过。
人类既不应沦为数据和机械的奴隶,任由自己变得冰冷无情、机械刻板,也不应陷入对技术和机器高速发展的恐惧中。机器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却不应掌控我们的思维与生活。让机器的归机器,人类的归人类,才是人类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