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编辑:左妍冰|2017-08-25 11:21:45|来源:人民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MAIN201708250824000347839275185

 

8月23日至8月27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等主办,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承办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以“创新创业创造,迎接智能社会”为主题,由论坛、博览会、机器人大赛三大板块组成,致力于打造成为机器人论坛的“达沃斯”、机器人博览的“汉诺威”、机器人赛事的“奥运会”。

 

在此次大会上发布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提出,“到2025年北京建成全球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愿景。记者就此“路线图”出台的来龙去脉专访了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伯旭。

 

建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记者:建设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北京市有哪些优势?

 

张伯旭:北京是中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动能最强劲、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正处于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在中国成为机器人创新大国的进程中,北京将发挥三大优势,努力成为机器人创新发展的领军者。

 

第一,科研优势。北京聚集了清华、中科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机器人领域重点科研院所近20家,拥有一批由知名专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国家机器人标准总体组秘书处也设在北京。北京汇聚了170多家机器人创新创业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第二,生态优势。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前沿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策源地,在机器人前沿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2016年,北京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287.6亿元,产业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拥有人工智能企业240多家,专利申请数累计7841项,均位列全国第一。这是机器人产业壮大的先发优势。

 

第三,政策环境优势。《〈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汇聚产业优势要素,培育产业创新生态,机器人产业集群已具雏形。

 

着力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

 

记者: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和阶段目标是什么?

 

张伯旭:我们将聚焦三大重点,优先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应用,支持发展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

 

建成全球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计划分两阶段实现:第一阶段到2020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达到120亿—150亿元,培育形成10家行业领军企业、10个研发创新总部,实施10个工业机器人重大应用项目。

 

第二阶段到2025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达到600亿元左右,形成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操作系统及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创新应用基地。

 

我们按四大领域分类推进产业升级。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人机协作、真空洁净、物流搬运等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医疗、公共服务、家庭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军用、空间和消防救援机器人;核心部件和前沿领域重点发展智慧识别软件和操作系统、减速器、伺服系统、人工智能等。

 

7项举措力促后发赶超

 

记者:美日欧在机器人领域实力最强,北京如何才能弯道超车?

 

张伯旭:美日欧在机器人领域总体实力强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就没有机会在这个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从现实情况上看,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在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服务机器人尚未完全产业化,但接近大规模产业化临界点,预计市场规模将在5—10年内超越工业机器人。在应用市场方面,亚洲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全球约50%的市场份额在亚洲,其中1/4在中国。市场的机遇就是产业的机遇。

 

将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将采取7项主要举措保障目标的实现。一是建设机器人产业创新载体,支持优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一批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新型协同创新机构,支持机器人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产业化。二是推动机器人标准创制。三是加快机器人推广应用,实施“智造100”工程,支持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系统解决方案;加大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应用力度,建成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四是优化机器人产业布局,以中关村为核心加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依托亦庄开发区打造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深入推动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五是完善机器人产业生态。六是营造产业合作良好环境。七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培养一批机器人领域全球顶尖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