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滴茶香浓——台东老“茶王”的新茶经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7-12-07 16:13:51 | 来源: 新华社 |
三层的亚克力架子上,最上层是装满冰块的玻璃漏斗,中间是放着茶叶、底部开孔的烧杯,最下层则是细颈圆肚的烧瓶。第一眼在陈锡卿的茶社看到这套物事,还以为是用来做实验的特殊装置。
陈锡卿不久前开始尝试的这个装置,其实是用来“滴茶”的。冰水在漏斗下方的阀门控制下,以大约一秒一滴的速度滴落到烧杯中,浸润茶叶后,茶汤再滴到烧瓶中。两个小时左右,能攒下200多毫升的茶饮。其色晶亮透彻,入口沁凉,乌龙特有的香甜令人回味无穷。
“用冰滴的方法,可以让茶叶中的化学成分缓慢释放,茶叶原始的味道也不会因为高温冲泡而被破坏。”陈锡卿说,当然,所用的茶也必须是很好的茶。
30多年致力于做好茶的陈锡卿,是台湾有名的“茶王”。2005年,他以清香型乌龙茶获得台湾第一好茶比赛总冠军,也创下一斤88万元新台币的台湾茶叶最高拍卖价。在陈锡卿位于台东市区的允芳茶园里,摆满挂满各种获奖的匾额。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拿过多少奖,“大概有四五十次吧。牌匾都摆不下,很多都被我放到仓库去了”。
对于种茶和制茶,陈锡卿有着自己的坚持。从茶叶的采摘、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到浪菁、炒菁、揉捻、干燥,再到筛选、烘焙等,每一个步骤他都是用心去做。即便是现在从茶场转做茶行专注于烘焙和制造,在挑选和采购茶菁(茶园里刚采摘下来的叶子)时,他也仍是一丝不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拔、湿度、温差和日照等生长条件有着苛刻要求的高山茶,也是越种海拔越高。陈锡卿笑称自己就像游牧民族一样,到处去找好的茶菁。
他介绍说,自己一般都是提前一二十天就要去茶园,观察茶园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还要关注采摘前的天气变化。比如采摘前三四天如果下雨,那么茶菁的含水量就会偏高,后期的制作技术就需要做调整。在制茶过程中也是如此,要随时关注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判断茶叶的水分会挥发多少。
“这些都要靠经验,用心拿捏。”陈锡卿说。
同样需要用心的还有包装和营销。在陈锡卿看来,“茶王”之道贵在坚持传统复古,茶的包装和营销则要创新求变。为此,他请来专业的文创团队,为产品设计打造全新的包装,既增加附加值,也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台湾的好茶。
每一个设计,陈锡卿都要亲自参与。他会把自己想要的效果告诉设计者,而不是简单地把文创的部分全包给别人去做。
“那样有时会跟产品跳脱得太远。”陈锡卿说,“而且我会要求包装保留本地的味道,太过于都市化的包装并不好。”
在允芳茶园的展示区,不同造型、不同色调的茶包装颇有些令人目不暇接,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古朴大方是主基调。茶园的网站设计亦是如此,黑底金字的极简风格首页,大气中透着儒雅。
因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茶园的营销策略和手段也在不断调整。“前几年大陆客人很多,高山茶就卖得很好。”陈锡卿说,为了适应大陆客人的消费习惯,茶园开通了银联,甚至可以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于大宗购买,茶园还提供顺丰快递包邮。有些环岛游的大陆游客,人可能还在岛内,茶已经送到家了。
至于茶园最近推出的冰滴茶,在岛内说起来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相对于形式上的创意,陈锡卿更看重的是“滴茶”的门道。他会细细琢磨怎样通过调整冰水的滴速和茶叶的配重,更好地“逼”出茶的特质。
“滴茶也代表一种心意。”陈锡卿说,用精心滴制的茶饮招待朋友,能让人更感温馨,也能让人体会到好茶得来不易。“谁知一滴茶,汇进吾心血。”(新华社台北12月7日电 记者刘刚 赵丹平)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