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30年回眸:从融化坚冰到融合发展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11-27 17:03:03 | 来源: 新华网 |
曾经,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对峙隔绝,至亲不得相见,家庭不能团圆,浅浅海峡竟成咫尺天涯,写下中华民族史上无比悲伤哀痛的一页。
30年前的1987年,割不断的骨肉亲情终于融化了阻隔海峡的坚冰,冲开了封闭38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
30年寒来暑往,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单向到双向,热潮不断,波澜壮阔。回眸卅载历程,太多动人故事令人感怀,太多交流成果值得书写,太多经验启示应当记取。站在新时代坐标点上,翻阅那本厚厚的“两岸一家亲故事集”,人们看见一个无比深刻的大主题——
“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李采恩(右)、龙梅(左)和周灵芝在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艺术团的工作室创作节目(11月20日摄)。 30年前,台湾一群大陆籍老兵凭着决绝的信念,冲破阻隔两岸近40年的藩篱,争取到返乡探亲的权利,也为两岸恢复交流打开了一扇门。据台方统计,两岸开放交流以来,与台湾民众结婚的大陆配偶累计约36万人。新华社记者赵颖全 摄
我要回家看爹娘骨肉亲情融化隔绝坚冰
“多少高堂明镜悲白发,多少妻子长年守空帏,多少儿女不知父生死,多少异乡客夜夜梦神州。”
1949年,海峡两岸陷入长期军事对峙状态,造成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两岸同胞“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在那个时代悲剧里,多少亲人生离成了死别,多少骨肉小别成了永诀,多少思念之泪凝成了乡愁。
1979年,大陆方面首先倡导开启两岸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尽快实施通邮通航,同胞直接接触,探亲访友,参观交流。大陆方面的呼吁在岛内产生巨大反响,众多在台大陆籍老兵再也抑制不止思乡之苦,他们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30年前的台北街头,一群五六十岁的老人穿着写有“想家”字样的上衣,奔走呼号,泣述“我想老娘”的心声,发出“我要回家”的呐喊。
“我,何文德,湖北省房县人。今生今世不能活着见父母,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你要抓、要杀、要活埋,听清楚,动手吧!”50多岁的老兵何文德振臂疾呼的画面被记录下来,如今看来仍令人深感震撼。
当年3月,何文德和同袍老兵们成立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我们已沉默了40年,难道我们没有父母”“‘生’让我们回去奉一杯茶,‘死’让我回去上一柱香”……“我要回家看娘”的强烈诉求迅速点燃了还处在高压禁锢年代的台湾社会,一场轰轰烈烈的返乡探亲运动如火球般开始融解冰封的海峡。
5月母亲节开始,老兵们在台北连续集会,标语上“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的话语直击人心,合唱歌曲《母亲你在何方》更是催人泪下:“母亲呀我要问您,天涯茫茫您在何方?明知那黄泉难归,我们仍在痴心等待。我的母亲呀,等着您,等着您,等您入梦来……”
“整个大礼堂都塞爆了,外面操场也挤满了人,到场至少有两万人。大家泪流满面,台上台下哭成一片。”原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亲历了两场集会,30年后再回忆仍不甚唏嘘。
“回家”的民意如此汹涌,台湾当局迫于压力终于1987年10月宣布开放部分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政策。当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台胞赴大陆探亲申请登记,迫不及待的人们在办理大厅开门前就早早排起了长龙,不少人还是彻夜等候。半个月内,10万份申请表就被索取一空。
离家数十载的游子终于可以回家了。那段时间,寻亲启事成为两岸众多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热播节目,媒体争相报道两岸亲人团聚的感人场面。“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台胞,面对几十年不见的父母、妻子、兄弟、儿女,无不泣不成声,有人甚至因激动而休克,有人终究没能见到父母,只能跪倒在坟前痛哭……
在大陆,也有一群盼着回家的老台胞。徐兆麟就是其中一位。1946年冬,15岁的这个台湾客家少年不及与家人道别,就被送往国共内战前线,从此留在大陆。
42年后,何文德等人组成的“台湾返乡探亲团”到访北京,徐兆麟参与了接待工作。“他们衣服上写着‘想家’,我们见面就抱在一起,特别激动。”他回忆说,“但同样离家几十年的我们还是回不了家,当时台湾当局还不允许在大陆的台胞到岛内探亲。”
直到1994年,徐兆麟才终于回到了故乡台湾,然而“入台理由”是奔丧,他没能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留下深深的遗憾。
探亲潮突破了两岸隔绝的藩篱,头一年就有24万台胞在台湾红十字会登记赴大陆探亲,之后人数不断倍增。“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两岸交流闸门一经打开,同胞往来热潮就奔流不息。
滚滚大潮不可挡交流往来凝聚亿万同胞
11月14日,高秉涵在擦拭一位老兵的骨灰坛。 82岁的台湾律师高秉涵祖籍山东菏泽,13岁时因为战乱跟随逃难的人来到台湾。在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曾经饿得与猫狗抢食,但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只为临别时母亲的嘱咐——“要好好活着回来见娘。” 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后首先倡导开启两岸交流,而台湾当局却仍然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1987年,思乡心切的老兵们走上街头,开始了返乡探亲运动,高秉涵也参与其中。当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部分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中断了38年的回家路终于开启。此后,无数老兵陆续圆了“回家梦”,可是,还有一部分人没能等到这一天,带着对故乡的思念离世。当年拉扯着高秉涵到台湾的菏泽籍老兵们生前托付他:等回家的路通了,一定要把他们的骨灰送回故乡。从1991年开始,高秉涵陆续将老乡的骨灰送回故乡。后来又有越来越多不认识的人也闻讯前来找他帮忙,20多年来他已经送回约150个老兵的骨灰,让离乡的孤魂叶落归根。如今高秉涵已经子孙满堂,退休多年的他仍然奔走于两岸之间,继续从事帮亡故的老兵送骨灰等公益事业。他说自己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见到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新华社记者赵颖全摄
开放探亲后,台湾岛内掀起了一股“大陆热”。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走亲访友、寻根祭祖、参观访问、旅游观光。其中,富于开拓精神的台商也很快嗅到了商机,来到大陆考察,寻找事业“第二春”。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吹响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号角。彼时,台湾产业升级,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大幅攀升,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生机勃勃的大陆成为了台商聚焦的新沃土。
就在这一年,郑宝堂被公司指派来大陆投资设厂。谈起“登陆”之初的感受,现为捷安特中国大陆区总部顾问的他说:“那时候要过来都是很惶恐,不知道生活能不能习惯,工作能不能顺利,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
经过25年发展,捷安特现在大陆设有5个工厂,成为全球自行车产销龙头企业。“很庆幸,得益于大陆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捷安特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郑宝堂说。
捷安特只是一个缩影,30年来台商在大陆创造的产业传奇比比皆是。据商务部统计,截至今年9月,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来大陆投资项目10.1万个,实际使用台资660.65亿美元,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全部一、二、三产业。2016年大陆外贸500强企业前10位中,台资企业有4家。
1987年,两岸贸易额还只有约15亿美元,到2016年已将近1800亿美元,增长了近120倍。30年来,经贸交流合作对两岸经济发展贡献良多,也为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厚植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文化交流是两岸交流大文章里最华美最动人的一篇。也在1992年,12月初的一天,数百位记者、各界人士云集台湾桃园机场,等待一架载有“贵客”的华航飞机。机内载有秦陵兵马俑、满城汉墓金缕玉衣等110件大陆珍贵文物,它们从陕西、河北等地先汇集北京,再取道香港抵达台湾。
“我非常激动,就像要见情人一样,因为心仪已久!”在机场,时任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林叔心接受记者采访时哽咽了。几天后,“大陆古物珍宝展”在台北开幕,两岸文物界隔绝40余年后的这一“破冰之旅”拉开了两岸文物交流的序幕。展览持续半年,轰动一时,共吸引了38万人次台湾同胞前来观展。
11月16日,徐兆麟(左)在北京的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数十年隔绝让两岸无数家庭尝尽骨肉分离之苦。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两岸同胞渴望恢复往来的民意压力,终于宣布开放探亲。霎时间,亲情巨流涌起,两岸交流大潮再也遏止不住。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30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精彩纷呈,从文博机构合作办展、共同研究,到剧目跨海演出、电影联映合拍,从书店里两岸作家的简繁体作品,到传统节日里的两岸民俗交流活动,文化根脉在同胞中薪火相传,共同精神家园建设让同胞不断消弭隔阂、日益心灵契合。
正是两岸同胞渴望更多来往的心愿凝聚成为强大动力,把两岸交流大门越开越大。随着互动领域越来越宽,规模越来越大,巨大的人流、物流频繁往返两岸,却无奈地长期需要转经第三地。时间来到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方正式启动,大陆方面早在1979年就倡导的两岸“三通”终于得以实现。
随后,两岸交流迈入了双向往来的新境界。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等等,让两岸同胞你来我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累计达1.23亿人次。其中,近三年来每年往返两岸的人次都超过900万。
盘点过去30年,两岸关系尽管历经风云变幻,遭遇种种曲折,但两岸交流大势沛然莫之能御,始终热络且成果丰硕。今天,两岸交往领域之广、社会联系之密、利益联结之深、情感交融之诚,前所未有,“两岸一家亲”的主旋律高扬在海峡之上,曾波诡云谲的“黑水沟”已成为两岸同胞亲密往来的“黄金水道”。
共享机遇与荣光融合发展开启崭新时代
“我们在大陆越来越有‘家’的感觉。”在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看来,大陆方面在支持台胞发展、保护台胞权益、关心台胞生活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费了很多心思、下了很大气力。尤其近5年,便利台胞在大陆工作学习生活的政策举措不断出台,充满诚意善意,温暖人心。
2015年,大陆开始全面实行卡式台胞证,并正式实施台胞来往大陆免签注政策,台胞可自助通关,往返两岸更加便利。为进一步方便台胞乘坐火车、飞机出行,今年铁路和民航部门改造自助服务设备,实现台胞自助购、取票和值机。
细节最见真心。“从卡式台胞证推出,到不断更新就学、就业便利政策,我们看见大陆的确在为台胞创造更好生活环境。”经常组织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台湾青年团体人士林彩媚说,“真的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
如果说当年争取“回家”权利的老兵是冲破两岸交流藩篱的“先锋”,那么今天的青年一代正握住接力棒,成为书写两岸交流新篇的生力军。近年来,越来越多台湾学子来到大陆高等学府深造,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加入创业热潮,为两岸交流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梦想的元素。
2016年,26岁的台湾青年郭秉伦辞去工作,来到厦门创业。从小深受茶文化熏陶的他运用文创营销和设计专长,将传统茶饮与咖啡、牛奶结合,推出口感各异的创意饮品,很快受到市场认可。
初来乍到,还有些不适应,但郭秉伦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大陆处处充满生机,创意和思想在这里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郭秉伦还将在大陆一年的经历写成了歌:
“几百年之间家人远渡重洋/到了一个美丽的岛叫台湾/努力开荒/不畏艰难……我回到了海的这岸/背负我内心的各种期盼/追梦的理想/这次我也会不畏艰难/……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慢慢成长/带着勇敢的梦乘风破浪。”
如今,两岸青年一代可以成为“同桌的你”,成为“创业合伙人”,成为“爱人眷侣”,他们共同生活、共享机遇、共同打拼,点亮了两岸交流的新希望。
“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饱含深情、意味深长,他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扩大两岸交流合作作出重要政策宣示,在两岸社会尤其台湾同胞中产生持续热烈的积极反响。站在新时代潮头,我们充分相信,两岸同胞信心会更加坚定,力量会更加凝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一路同行,共担伟大责任、共筑伟大梦想、共享伟大荣光。
三十载,半甲子,两岸交流风雨兼程,频结硕果。新起点,新希望,两岸交流仍在路上,继续出发,前景定是无比光明,无比美好。(采写记者:赵丹平、陈键兴、石龙洪、刘刚、孟昭丽、赵博、查文晔、刘欢、张钟凯、张展鹏、付敏、许晓青、陈寂、赵宇飞)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