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杨惠姗穿梭两岸:中华文化没有“二分法”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7-11-24 17:58:11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张毅杨惠姗夫妇
1987年,海峡两岸打开紧闭了38年的大门、开放探亲;也在这一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张毅、最佳女演员杨惠姗夫妇离开演艺圈,创立琉璃工房。
对过去的30年,张毅感叹“一言难尽”。从一家手工作坊到闻名世界的工艺品牌,他认为,琉璃工房不只是工艺制作团体,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寻根、归位。
1986年,张毅导演电影《我的爱》,在借用琉璃艺术品作道具时,发现在这一领域极少有华人作品。“原来我们的工艺是这么薄弱,为了探寻文化根源,我们开启了琉璃之路。”
这对在文艺圈享有盛名的夫妇选择了当时只有法国人掌握的脱蜡铸造法。隔行如隔山,三年半时间,他们一再烧制失败。两人回忆说,当时“像傻子一样”,看一炉炉的破碎产品,不是不想放弃,而是不能放弃。
夫妇俩卖掉了数套房产,负债7500万元新台币,朋友看见张毅的来电都“不愿意接”。几近走投无路时,他们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脱蜡铸造技艺早在汉代就出现,只是后来失传。“原来琉璃制作不是外国人的专利,而是老祖宗的工艺,我们更加要坚持下去。”张毅说。
1993年,琉璃工房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办展,并成为两岸恢复交流后首个进入故宫的台湾民间团体。如今,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两岸多个博物馆长期展览,还被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等20多家世界级艺术殿堂收藏。
张毅说,中国的琉璃艺术应该有中国人的语言和民族情感,所以琉璃工房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具东方美学的形与意。他希望,通过现代创作的语汇,赋予琉璃艺术作品以东方哲学,让作品成为西方艺术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张毅表示,从西汉中山靖王墓的琉璃耳杯,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彩云易散琉璃脆”,琉璃由古至今所蕴藏的中华文化内涵丰富。
谈到两岸专业人士在文化接受方面的差异,张毅说:“台湾是一个海岛,对自然的感触深刻,一只小鸟、一只蝴蝶都有深沉的意义;大陆幅员辽阔,各式各样的文化传统唾手可得,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
每年,夫妇二人频繁来往两岸,台北有父母和充满回忆的童年,上海有家和倾注半生的事业。如今在大陆,琉璃工房已是一种审美品位的象征,坐落在黄浦江旁的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也成为一张享誉国际的艺术名片。
“中华民族的文化只有一个,没有二分法。”张毅说,“不管在台湾还是大陆,我们追求的都是那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刘舒凌)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