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分享“中国方案”,全世界都在看!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7-10-23 11:03:49 | 来源: 环球网 |
民生成绩获国际称赞,外国记者寻“发展密码”。
在国际舆论场,中国的“十九大时间”仍在持续。21日,中国发改委官员“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中国方案,供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借鉴”的发言,引来外媒思索“中国方案”对其他渴望发展的国家的意义。
22日,五大部门的负责人就各类民生话题直面媒体,他们透露出的信息及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凸显这些年来中国在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上的努力与决心。
其实,从一系列数据看,中国取得的民生成绩已然赢得国际喝彩,这也是“中国方案”出现并受瞩目的原因所在。“中国在世界上变得如此重要,因此十九大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接受环环(ID:huanqiu-com)采访时如是说。
的确,此次中共十九大,不仅西方主流媒体记者踊跃参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媒体人也多了很多,他们大多抱着“寻找中国成功发展的密码”的希望而来,而中国显然乐意分享。
五部长一齐就“民生”发声
“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中国版的教材,汉语发音的教材,能够走向世界”“不光要住有所居,而且要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环境里,也就是要建成美丽中国”……
以上是22日的记者会上,当一名新加坡媒体记者问到2049年中国教育、住房等具体领域会怎样时,相关官员的部分回答。环环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后吸引了许多在座媒体人的目光。台湾“中央社”描述称,当时台下顿时议论纷纷,几名官员也露出笑容。
这是一场“联席”记者会,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负责人,分别介绍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的情况。
在记者会上,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提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他的话被新加坡《联合早报》重点提炼。此外,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称中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民政部部长黄树贤表示2016年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已提高到2500亿元,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说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等,都受到媒体特别关注。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
“中国,5年,创造6500万个工作机会”,印度《经济时报》22日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德国新闻电视台称,今年9月中国失业率下降到3.95%,今年前9个月创造了1097万个工作岗位……有关数字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处于领先地位。
“5位部长所介绍的都是社会工程,它们在很多方面证明过去5年确实成果显著。无论是教育、社保,还是就业,都做得非常好。教育领域的成绩尤其可观,5年来,教育明显向西部地区倾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一凡22日对环环说,正是因为有这些成就,才使得减贫工作、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流动性得到保障。
当然,挑战依然严峻。“大陆改善民生,官员坦言难啃硬骨头多”,“中央社”22日称,中国大陆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善民生是重要一环。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言,在教育、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险层面都存在难啃的“硬骨头”,比如学龄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22日接受环环采访时说,记者会上透露的很多民生政策都向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在习总书记把平衡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后,各地会更加注意。
丁一凡说,中国的民生工程非常多,习总书记不断强调不忘初心,就是要求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让任何人掉队。在民生问题上,这充分体现出我们的发展是让所有人都受益的发展。
“采访十九大,采集‘中国方案’”
中国发展的外溢效应明显。“中国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中国方案,供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借鉴。有的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可以作为一种借鉴。”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的这段话引起中外媒体关注。
在这场记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介绍说,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的大背景下,过去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2%, 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去年的74万亿元,“就业和脱贫两大关乎民生福祉的指标尤为亮眼”。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领导人一定能够让国家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民众,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哈萨克斯坦—德国大学国际问题专家伊戈里·伊万诺夫对环环表示,尽管中国领导人称中国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如果以教育质量、工厂数量、科技水平、信息技术及国际影响力等为标准,中国已跻身最现代化的国家行列,称得上是富强的国家。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2日称,中国的成功故事令渴望发展的国家深感兴趣。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中国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对于中国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巴基斯坦记者穆罕默德·阿斯加尔“完全赞同”。他对环环说,巴基斯坦就是在模仿中国发展与繁荣的方式。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巴基斯坦正在建设电厂、道路、大坝等基础设施,还在建设自由经济区,这些对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
埃及社会党总书记艾哈迈德·巴哈丁·沙阿班告诉环环,30多年来中国使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他说,中国各级官员经常深入贫困地区,掌握第一手信息。这一宝贵经验值得世界各国,特别是非洲国家认真学习和借鉴。
有分析称,纵观历届中共党代会,赴北京采访的外国记者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不仅西方媒体争先恐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派出的记者也越来越多,显示中国故事、中国能量、中国方案、中国机会的牵引力越来越强。
“采访十九大,采集‘中国方案’。”香港《文汇报》22日刊发其记者发自北京的报道称,不少外国记者是抱着“寻找中国成功发展密码”的想法来的。一名牙买加记者一边从口袋里掏中国品牌手机,一边说:“当你在生活中越来越多接触到来自中国的产品和中国人,而它又那么遥远,定会对它产生浓厚兴趣。”
“中国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少见的大规模高速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环环说,中国现在正在不断向上提升,这种往上提升的能力,比如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个体的发展及幸福感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是中国社会管理、发展的很多具体细节,也是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可以借鉴的。
中国“药方”,西方需要吗?
连日来,中共十九大吸引诸多外媒关注。为了解中国民情,英国广播公司(BBC)中国事务总编辑凯瑞特意乘北京地铁走了一遭。他在21日的文章中称,当地铁驶入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下方的路段时,大多数人告诉他,他们赞赏上面的所作所为,很高兴听到领导人讲打“老虎”“苍蝇”和“狐狸”的行动会继续;十九大报告中“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说法也被点赞。
“回想当年,这条地铁还停留在设计纸上的时候,莫斯科是社会主义世界的大哥,派出地铁工程师教北京小弟怎么做……但历史已经翻篇。”凯瑞慨叹道,北京地铁未来还有更大野心,这种信心和野心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当下,“从人民大会堂到地铁车厢,我感受到了这种气氛。”
香港“东网”评论称,虽然仍有不少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共,但一些报道风格已开始转变。难民危机、福利危机、稳定危机让西方主流媒体失去往日的道德高地,而中国在实现腾飞奇迹的同时,又实现社会稳定这个“第二奇迹”,现实的对比让不少西方媒体开始思索中共执政兴国的秘密,并从中寻找破解西方制度衰弱的“药方”。
10月22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在抓拍精彩镜头。
著有《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的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告诉环环,中国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是很多没有去过中国的西方民众难以体会到的。比如中国公立医疗体系需要服务的国民人数是西方难以想象的,如何保证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人们健康,也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投入很大心力的领域。
马丁·雅克认为,严格来讲,中国一直到最近三四十年来,才与世界密切接触,这一事实使其更习惯通过自身角度来观察其他国家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值得西方学习。在就业上,中国鼓励每一个人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积极寻求先进技术带来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西方国家,尤其那些向来指望用养老金、失业金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国家,所需要参考的地方。
在张颐武看来,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个不同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参照,这对它们来说同样有启发意义,说明人类发展的路径是丰富的。
他说,用“中国方案”而非“中国模式”,是因为“方案”兼顾了方方面面,就是说各个国家可以根据中国的经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这说明我们目前对自身的发展经验和路径的定位很清晰,很理性,很具有科学性。”他认为,到2050年,中国的发展模式就更加清晰了,将更好地为世界所了解。(韩晓明 周翰博 纪双城)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