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削减高中文言文比重未果:文化台独不得人心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9-12 09:34:10 | 来源: 新华社 |
台当局教育部门10日开会审议新课纲内容,其中备受关注的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维持45%至55%不变,老祖宗传下的中华文化经典暂时免遭劫难。这一结果表明,“文化台独”在台湾不得人心,两岸的历史文化联结是不可能被轻易切断的。
此前,台当局教育部门提出“文言文和白话文比例修正案”,有意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上限降为30%。尽管主事者用冠冕堂皇的理由隐藏政治用意,说什么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贴近现代生活”“与国际接轨”,但明眼人一眼便能看穿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把戏。砍向文言文的这一刀意在对台湾社会传承的中华文化刨根断魂,在教育领域进一步“去中国化”。此举在台湾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教育界人士多次召开记者会表达抗议,著名作家白先勇、余光中等逾5万人参与了反对削减文言文课文的联署,创下文教议题联署人数新纪录。台湾社会在此议题上的民心向背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这棵大树上的一支,台湾文化的绵延存续,得益于中华文化深厚传统的滋养。文言文撰写的古典文史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不仅深受两岸同胞的喜爱,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在台湾,中华传统经典深入人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台湾同胞,即便是在闽南话、客家话以及各种传统戏曲和古建筑的楹联当中,文言文的痕迹也是俯拾皆是。诚如余光中所言,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这是晚清秀才、台湾著名诗人林朝崧诗作中的名句,表达了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对祖国的思慕。即使在殖民统治者企图扑灭中华传统文化之时,台湾知识分子也从未屈服,林献堂写下了“祖国我欲乘风归”的诗句,蒋渭水在监狱中仿照古文名篇写下了《快入来辞》《狱中赋》。在绝大多数台湾知识分子眼中,文言文代表的中华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不可退让的文化斗争。对文言文不仅不应抛弃,更应代代诵读学习。台湾主流社会在文言文课文比重上的坚定态度,充分反映了对中华文化根与魂的坚守。
“台独”势力数典忘祖,将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割裂对立起来,污蔑文言文是“外来文化的枷锁桎梏”,难道不觉得愧对祖先么?对于台湾社会珍视的中华文化财富,“台独”势力不仅不珍惜,反而要“赶尽杀绝”,这种愚蠢的“文化自残”才真正是对台湾的“自我矮化”!
据台湾学者统计,20年来台高中课文中文言文篇数已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如果新课纲削减文言文提案通过,台湾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量将仅相当于大陆的小学生。缺乏中华传统经典的滋养,学生的文史素养和思维眼界必将大为缩窄。难怪有台湾学者呼吁“请放过教育,放过孩子们!”这就是为何那么多一线教师和青年学生站出来反对削减文言文的重要原因。
文化是沉淀在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处的历史记忆,它记载着“我们从哪里来”,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是谁”。古语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对待历史和文化的态度映照着人们如何认识现在、面向未来。2005年,陈水扁当局就提出过调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遭到台湾文学界、教育界的强力反对。12年后,台湾当局重回“文化台独”的老路。在台湾民意群情激愤的批评声浪中,这一图谋“撞上南墙”。但“台独”势力恐怕不会轻易罢休,未来会否以迂回转进的方式“再举刀斧”,两岸同胞尤其台湾民众应保持高度警惕。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