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台湾教育改革20年 负面作用“幼稚症”当道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8-28 10:25:36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台湾《联合报》27日发表社论指出,台湾教育改革20年,以学习减压及广设大学等稀释手法,使台湾的教育质量坠入了深谷。最近一波的课纲改革,则正在重蹈同一覆辙,企图以“尊重本土”和“网络票选”的方式,达到“历史去中”、“文化去菁”的目的。其结果,只会促使教育愈发走向平庸主义,这是在戕害台湾,而不是爱台湾。
台当局“教育部”课审会将集会审查高中语文新课纲。在此前夕,台湾多位“中研院院士”和教育界人士均呼吁:高中语文课纲不应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文言文比率也不宜再下降;否则,当其他地区都在加强中文教育,台湾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堪忧。我们认为,课审代表要慎思自己的责任,不要为了迎合社会的“幼稚症”潮流,而演出“尾巴摇狗”的倒退局面。
该社论又指出,确实,当时代和社会在变,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能不跟着改变,高中语文亦如此。但我们之所以要提起20年教育改革,就是在提醒大家:纵使改革口号喊得再响,若缺乏核心价值,或手段失当,终难达成目的,甚至可能背道而驰。举例而言,“快乐学习”是教育改革的主要要求之一,不断强调学习减压,削减课程难度。这样肤浅的想法,其实只是将教育的标准线不断向下调降,结果便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与成就均普遍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满足校园低标学习的学生,必须涌向补习班寻求补充;其结果,则带来学生更大程度的分殊化,中层学生则大大被往下拉。
该社论表示,回看这次台湾语文课纲的争议,焦点其实不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而在本土化意识凌驾了经典的追求。事实上,近年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比重一直在降低,而这次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是课审会的高中生代表要求再大幅降低文言文的比重。更可议的是,他们自行提出一些经典文章放在网络上,任意由不特定对象票选,竟然因此产生了所谓的“经典选文”,其中还包括被误认为“湾生”的日本人之作品。其过程之草率与荒谬,令人难以置信,真的就要放到课本中当成教材吗?
深一层看,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不单纯只是语文的训练或模彷。它更重要的目的,是在透过古文的研讨,让学生认识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情境,了解作者的关怀与思维,乃至透过不同时空的想象来反思当今社会的问题,并因此而养成恢宏的器识和卓越的眼光。从这样的角度看,课本本来就没必要陷入独尊“唐宋八大家”的迷思,因为像《诗经》、《庄子》、《孟子》中均有许多高中生会感兴趣的文章,值得纳入。至于高中组课审代表称,文言文太多会“磨光学习兴趣”,不过是他们拒绝学习的推辞罢了。
该社论强调,历经太阳花学运洗礼后,一波“高中生反洗脑课纲”运动继之而起,然后台当局“教育部”民粹地将学生纳为课审代表,当然会导致今天教育目标变形走调的局面。说穿了,这股唯青年是尊的潮流,其实是一种“幼稚症”崇拜;对风风火火的太阳花而言,这是一种沉沦,而不是提升,但台当局“教育部”对此却毫无自觉。包括洪崇晏辱骂警察“下贱、下流、小孬孬”,却被台湾“高等法院”以“善意合理评论”为由判决无罪,也是这种“幼稚症”崇拜的表征。试问,如果受到过比较良好的语文教育,一名以改革自许的大学生,怎么会只剩下“下贱、下流、小孬孬”这样的词汇?如果没有幼稚症,法官又如何认定这些字眼是“善意”及“合理”?
文章最后说,这次的“文言与白话”之争其实是一个假议题,它主要的目的是要“去中”,在文化上自我限缩在台湾的“地域主义”。要问的是,把陶渊明、韩愈、苏东坡打为“中国人”,能壮大台湾的文化内涵吗?幼稚化倾向越是强大,教育将越走向平庸主义。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