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须扬鞭自奋蹄——台籍委员王天戈的履职故事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3-09 09:26:15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台籍全国政协委员王天戈。(中国台湾网 吴晓寒 摄)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今年3月,台籍全国政协委员王天戈再一次来到北京参加“两会”。谈及 “一届半”的政协委员履职经历,他笑称自己是上述的老牛,“下一届做不做委员还不知道,所以真的会更加有紧迫感”。
王天戈说,“两会”时间有限,更多的工作仍需在会后去履职,同时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他还要参加多次政协常委会。王天戈表示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更要努力的尽好责、履好职,他为能有更多机会去发挥委员的作用而感到欣慰。
小小柴火垛,绿色环保梦
履职期间,“环保”是王天戈一直关注的焦点,在他看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不随处丢放垃圾,这是最简单的”,他表示只要每个人都能约束自己,我们的社会环境就会好很多。是什么吸引他热衷于环保事业?那得从当年搞新农村建设调研谈起。因为有在农村工作的经验,王天戈对农村环境很熟悉,调研时他发现,现在的农村建设已经比以前好很多。“路也直、也平,街道上还有围栏和路灯”,这些年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房子建的也很漂亮,他笑称,“看到农村的居住条件我们城里人都很羡慕”。唯一让他觉得突兀的就是家家户户院里的柴火垛,“这个柴火垛一堆,就明显的把农村标志表现出来了。所以当时就考虑,怎么能把它消灭掉”。自此,改变农村用能结构、消化秸秆、改善环境这一课题,就成了王天戈心里的惦念。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年一个简单地想法,一研究就是十多年。
说起这项研究的开展,王天戈还分享了一段趣事。“有一天我就在想,我自己说已经研究十年了,谁能证明?”后来在2008年5月末吉林省政协《协商新报》上找到了豆腐块大小的一篇文章,对台盟吉林省委开展沼气池调研进行了报道。“你看,我还是有证据的”,王天戈笑着说,那时候已经调研到沼气池了,说明这项工作开展了可能不止十年。
确定研究思路后,从单纯的想要消化秸秆到鼓励种植能源植物,再到提倡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王天戈在“做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在生物质能厌氧发酵研究过程中,为了寻找理想的大型厌氧装置,从黑龙江到海南岛调研足迹遍布十多个省,考察过的企业、看过的厌氧装置、开过的座谈会已经记不得有多少了。在河北他遇到了一位农民,也是生物质资源应用的爱好者。“他做了四十多年研究,从第一代地上厌氧装置到现在的地下厌氧装置,已经是第八代产品”,王天戈难掩眼中的兴奋,直言这位农民朋友为他的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研究打开了一扇窗。“现在我们有一个180多人的微信群,每天都在讨论秸秆生物转化的问题,很热闹,也很令人感动”,让王天戈欣慰的是,追求绿色环保这条路上不再是形单影只,还有一群人结伴同行。
2016年7月7日,王天戈参加了主题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并以《把生物天然气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为题做了口头发言,此次会议也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出台了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生物质能产业增加1960亿投资,其中投入到生物天然气产业1200亿。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出台了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这对王天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作为一名委员,能通过这种形式履职,也是充分发挥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深深两岸情,未来盼“当归”
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何时回归”成了王天戈长久以来的牵挂。“我觉得这条路是历史的必然,应该走的快一些才好”,他表示,不断加强两岸交流正是“良方”。
在吉林,王天戈经常会接待来大陆交流的台湾同胞,也见证了他们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去企业参观、第一次走进学校,“其实多数人都很惊讶”。王天戈说,很多台湾同胞根本不知道大陆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带他们到北车集团参观,看大陆的动车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看一汽集团,都对大陆的发展速度直说“不得了”。“有一次带他们看吉林的欧亚卖场,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商业机构,单体建筑面积世界第一,坐着电瓶车在商场里面转,台湾朋友看的那叫一个兴奋。”听王天戈用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侃侃而谈,既亲切又生动。
王天戈表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多数岛内乡亲对大陆不了解。“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台湾乡亲能够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看看大陆跟他们想象中的、书本中的、台湾媒体报道中的那个大陆是不一样的。他表示,只有通过这样的接触,才能够更加激发台湾基层民众心向大陆的情感,才能够更早的拉近两岸民众之间的距离,才能够更早的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就像俞主席说的,要深化政协委员与台湾民意代表机制化交流,加强与台湾基层一线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王天戈说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2003年在中央党校台籍班学习时,王天戈就写过一篇《台生工作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文章。他表示,很多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过程中会对这里的变化产生深刻的认识,回家后也会跟家里的亲戚、朋友分享。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就会增加两岸沟通往来。“当时我就想那个时候的台湾学生,再过十年、二十年,可能就是台湾的中坚力量,他们就会对台湾的形势、社会走向产生一些影响。”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天戈还是一直在努力,不停地在做这样的工作。
王天戈自豪地说,目前到岛内,朋友真的从南到北、哪里都有。“今后的工作中,还是要继续深入的抓好、深入的做下去,因为只有把青年人的工作做好了,两岸未来的希望才会更光明。”(完)中国台湾网3月8日北京讯(记者 吴晓寒)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