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学习、延迟招生、多元录取…… 台湾高校招生改革争议再起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7-02-16 14:47:10 | 来源: 人民日报 |
台北建国中学是台湾最知名的男校,也是最著名的高中之一,此次并无教职人员参加联署。人民日报记者 冯学知摄
台湾高校考招制度版本时程一览表。蔡华伟制
台湾12年义务教育“新课纲”将于2018年正式实施,随着实施日期越来越近,与之配套的高校招生制度如何改革成为岛内越来越关注的焦点。近日,台湾169所高中校长和教务主任提出联署方案,要求在2021年开始实施的大学考招延迟到高三结束后的7、8月进行,确保学生完整学习完高中课程。
学养不足饱受诟病
高中校长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呼吁,乃是不满现今的大学招生日程影响高三的正常教学。“在现行制度下,高三上学期学生忙着准备‘学测’(注:大学学科能力测试,考语文、英语、数学、社会、自然等5科),下学期又要准备申请入学资料,根本无心上课,学校教学遇到困难。”高雄瑞祥高中校长林香吟表示,必须要借实施“新课纲”的机遇纠正存在20多年的乱象。
据记者了解,台湾自2002年废除“一考定终身”的“联考”,改以多元入学方式以来,林香吟所指出的问题便一直存在。在多元入学体制下,考生要在高三寒假参加“学测”,再以“学测”成绩为主要依据参加由大学安排的推甄选拔,若推甄失败或不满意,还可在下学期结束后参加分科命题的“指考”(注:指定科目考试),依成绩参加统一的分发录取。据台湾实践大学校长陈振贵介绍,台湾高校自1994年开始举办推甄入学,起初推甄比例只占25%,经过20多年的演变加上少子化的压力,这一比例已高达50%—60%以上。各大学无不铆足全力争抢学生,先抢先赢,造成高三教学的混乱。
由于高三学习经历不完整,学生的高中知识素养与大学课程不衔接成了许多高校诟病的地方。台湾大学注册组主任洪泰雄直言,“学生的基本素养不足,物理、化学、数学只有高二程度,就来念大学的物理、化学、数学系,大学教授很辛苦。”洪泰雄进一步介绍,许多大学为因应这种情况,不得不在学生入学前的暑假加开网络补修课程,“但源头应是让高中学习正常化。”
事实上,去年年底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简称“招联会”)已提出了初步改革方案,将推甄时间由原先的3、4月份改到5、6月份,但教育界对此并不满意,台北市丽山高中教务主任蓝伟莹说:“‘招联会’的方案仍然把大学招生时间维持在高三下学期课程没结束前,将导致很多课程被迫提早结束,学生还是无法完成完整学习。”参加联署的台北市和平高中校长陈智源也表示,不管方案怎么改,“至少要等学期结束后,大学再进行招生。”
尤其让教育界感到忧心的是,如果过去的老问题不能在“新课纲”实施前得到妥善解决,将来造成的问题会更严重。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叶丙成指出,“新课纲”最重要的就是选修课,而大部分的选修课都开在高三下,“如果继续在高三下学期中申请大学,学生在高三下根本无心好好学其他加深加广科目(物理、化学、社会等),学生的程度会比现在更差,因为他们语文、英语、数学以外的科目都没有好好学。”
众口难调方案难产
尽管169所高中联署的方案得到67.6%的民调支持率,被认为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案,但质疑同样不少。
高中联署方案与“招联会”方案的主要差异在于申请大学的时间,对于高中联署方案要求将申请时间移到7月份,亦即高中所有课程结束和分科考试之后,“招联会”回应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招联会”执行秘书、新竹清华大学教务长戴念华表示,考招草案目前决议版本的第二阶段开始作业时间是5月8日,距离高三下学期结束只差一星期,如果高中端提前一周结束课程,学生的学习历程就是完整的。
另一争议的焦点在于考试科目该如何设置,“招联会”方案与高中联署方案大体相似,“学测”考语文、英语、数学或外加自然和社会两科中的一科,然后考加深加广的分科测试。然而与现有方案五科全考相比,这两方案都被认为不利于了解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台北建国高中校长徐建国认为,新方案不利文理兼修,“学生高二分科后选自然组就不念社会科了,选社会组也不念自然科了。以建中为例,如果多数选自然组,社会组老师连配课都成问题。”台湾大学教务长郭鸿基也坚持“学测”应五科全考,“减少考试科目不仅难以考查学生全人格,也不利于拉开分数段,同级分人数太多,难筛选出人才。”他担心因此会降低台湾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
更强烈的批评声音来自于对加重学生升学压力的担忧。批评者认为,高中联署方案将所有的作业都延迟到6、7月,变相剥夺了学生二次录取的机会。徐建国解释道:“当初为了推多元入学,减轻学生负担,才会分不同管道和不同时间点录取学生。若把很多时程点都卡到7月,除了行政作业的时间会非常赶,学生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考试和申请所有作业,很辛苦。”台中一中学生王迅也认为,按照中学联署方案,学生压力会更大,“以前‘学测’完,若觉得成绩不理想还可全力拼‘指考’,现在不仅样样都得准备,而且被剥夺了第二次努力的机会。”
高中联署方案也加剧了不少人对大学招生重走“分数至上”老路的担忧。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道维表示:“若有了分科考试成绩后进行甄选,‘学习历程’(注:反映学生高中学习、实践等综合表现的材料)即使有固定的比重,多数的大学教授还是会由“学测”与分科测试的分数来决定入学。”戴念华也坦言,在招生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已经有明确的大考分数摆在眼前了,多数大学可能就不会耗费时间和人力去参考学生的“学习历程”了,“这样的话,‘新课纲’的精神就完蛋了。”
多元入学难关重重
在不少人看来,对“学习历程”遭弱化的担忧并非多虑。松山高中教务主任刘桂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课纲”以“适性扬才、尊重差异”为理念,设置的选修学分占到总学分的1/3,“许多学分,尤其是弹性学分,无法反映在考试中,如果‘学习历程’比重降低,学生不愿意修跟考试无关的科目,多元入学将流于形式。”
要让大学重视并提高“学习历程”的作用和比重,除了要给足够的作业时间,还要确保“学习历程”内容的可信度。台湾成功大学副校长黄正弘直言,目前“学习历程”由各高中自定义,信度、效度低。“若是‘明星高中’的成绩,大学较能相信,如果不是,就会担心内容的真实性。” 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杨世瑞也透露,很多大学教授私下说,申请入学学生的备审资料是否有问题,面试多少可加以查证。“未来若增加‘学习历程’的比重,高中要如何确保学生上传的东西是自己完成,且没经过任何修正?”黄正弘也认为,“学习历程”的比重应再斟酌,因各校做法不一,应建立一套共同标准,才能确保可信度。
即使跨过了“信任关”,如何跨过“公平关”也是一大难题。不少家长担忧,“新课纲”把成长的责任更多交给学生自己,富裕家庭的孩子自然更有条件和资源把“学习历程”做得更吸引人,普通学生怎么办?苏佑晟的孩子前年申请入学,让他感慨“多钱入学”的说法并不夸张。他向记者举例说,申请入学要准备资料、作品还有口试等,为了拼一把还要参加培训,加上面试报名费、交通费等,花费不少,还要穿西装、买皮鞋,对弱势家庭是沉重负担。陈智源也指出,“普通学校受限于师资力量,无法像‘明星学校’开设很多选修课程,学生就比较吃亏。”
争议须排除,难关要突破。按照“招联会”的计划,2021年高招新方案将在3月定调。台中市侨泰高中教务主任温顺德忧心忡忡:“所剩时间无多,然各界主张南辕北辙,始终难以建立共识。”他呼吁台湾教育部门扛起责任,召集相关单位磋商,尽速化解争议,建立周延完善制度,以免考生焦虑难安。(人民日报记者 冯学知 吴亚明)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