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面、糖:自制春节零食里的怀旧“年味儿”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7-02-04 10:20:11 | 来源: 新华网 |
吴泽霖经营的“牛记油器”在春节前夕特别忙碌,只好请来自己的岳父岳母过来帮忙。(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在澳门老城区下环街市穿梭几个胡同,就来到了“牛记油器”。这家店铺里的“油器”,起源于店主为自家孩子制作的小零嘴,因为受到邻里的欢迎而开店售卖。几十年来,每到春节便顾客盈门。
吴泽霖是“牛记油器”第三代传人,30岁的他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幅画面:70多年前,祖父吴义牛在春节前夕推着小车沿街叫卖自制的油器零食——糖环、脆角、煎堆……咽着口水的孩子们追着小车整街地跑着,跳着。
他口中的“糖环”,是用面粉、白糖等食材捏成莲花的形状,放到油锅里炸脆而成。脆角、煎堆、牛耳仔、豆沙角等也都与之类似。
这些食品有个共性,就是油、甜、脆。“我们这里春节的时候有一句吉利话,叫做‘家肥屋润’。人们希望在春节的时候多一点油水、多一些甜蜜,来年能过上‘家肥屋润’的好日子。”吴泽霖介绍道。
关于店里诸多“油器”的来头,吴泽霖说,也并不是祖父发明的,而是祖父早年在内地学习得来的。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港澳地区,普通人家的日子都过得清苦,但这并不降低人们对传统佳节的重视程度。
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得好一些,只能自己动手。于是,嘴馋的孩子们只要出门串巷,便能“捞”到味道各异的别家零食。
不仅在澳门,“油器”同样是香港人必不可少的春节美味。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大多春节零食都是油炸的,取其金黄色,寓意金银满屋。大人小孩都会参与零食制作过程,孩子们还会专门为糖环捏个记号,方便认出自己的作品。
事实上,在大多数中国人记忆里,从前年节期间的自制零食都离不开油、面和糖这三宝。个中意味,大抵除了物资匮乏时期难得一饱口福之外,就是对新年生活的愿景:甜甜蜜蜜、油水富足。
大年初一,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食街上人群熙熙攘攘,许多游客都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过年的味道”。其中,售卖“面馃子”的摊点前更是排起了长龙。
面馃子是将擀好的面片用刀切割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菱形、三角形、“花”形等,再放入油锅中炸制而成。
摊主赵成军介绍,制作好面馃子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用上好的面粉、精糖,还很讲究揉面、擀面的力度,更要掌握火候,炸的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金黄焦脆是最好的。
“小时候家里穷,油和白面都很少见。”赵成军告诉我们,“面馃子简直是难得一见的美味,过年都不一定吃得上,每到腊月底就开始馋了。”
和赵成军对面馃子的渴望类似,西藏的强珍大姐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能吃上香脆的“卡赛”——意即“零食”,这是西藏群众过年必备的一种油炸面点。但由于当时商业不发达,很少有出售的,家里也很少做,更没有现在这么多口味。
十多年前,强珍学会了炸制“卡赛”的手艺,不仅满足自家过年的需求,还能拿到集市上销售。强珍大姐的摊位就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繁华路段的年货市场上,足足有10多米长。她做的“卡赛”有8种花样,色泽鲜艳、酥脆香甜。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美食,如今很是畅销。
在澳门的“牛记油器”,因为生意好,平时只有吴泽霖和父亲两人的小铺,在年关前又请了岳父、岳母来帮忙。一家人早上六点钟就开始点火生炉,直到傍晚时才打烊休息。
起早贪黑,利润也薄,但吴泽霖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延续一种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的生活模式。很多老街坊在我们这里买了30多年的糖环。我来做,他们来买,年年岁岁不断,我觉得挺幸福。”
“人们越来越富,大多数人家不再自己做‘卡赛’了,都是买来吃。去年,面和油都涨价了,不过我们家的‘卡赛’没有涨价。”对于强珍来说,卡赛不仅是商品,亦是一种美好的情结。
“现在的人天天吃高热量食品,面和油早都不稀罕了。”赵成军说,“不过,这几年各地的传统小吃街建了很多,人们又开始怀念面馃子,怀念老早的‘年味儿’。”(新华社记者:朱昊晨 刘畅 白少波 张雅诗)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