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延续800多年邛窑揭神秘面纱 经30多年考古发掘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3-04 11:36:48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图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邛窑考古发掘现场。
唐邛窑绿釉省油灯(图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精明、厉害、不好对付时,常会说:你可真不是省油的灯。省油灯到底长啥样?产自哪里?其实它就出自咱们成都邛崃的邛窑。
大诗人陆游这样描述它: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邛窑瓷器:“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
这是一种在古籍中没有任何记载的神秘瓷器。在很长的时间里,它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籍籍无名。
直到有一天,世人发现它令人惊叹:造型生动、颜色鲜艳,集彩绘、雕塑、窑变于一身。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曾一语道破它的珍贵:“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
这就是邛窑瓷器。在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窑址中,位于成都邛崃市的邛窑是烧制时间最长、产品最丰富、造型纹饰也最美的民窑,这里有着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大的龙窑。考古人员发现,邛窑瓷器烧造时代始于南朝,盛于唐,衰于宋,断于元,前后延续了800多年。
1983年,四川省考古队在十方堂邛窑遗址发掘,出土各种完残器物10000余件。1988年1月,十方堂邛窑遗址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为配合邛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邛崃市文物管理局联合对邛窑十方堂遗址五号窑包西侧开展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
这段时隔近30年的考古调查,是否能够进一步揭开邛窑神秘的面纱?
唐代建筑群遗址 疑似祭祀窑神寺庙
十方堂,因附近有个村子叫十方堂而得名,正是此次考古队发掘的重点。整个十方堂遗址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共13个窑包。
所谓窑包,就是丢弃的窑具、烧制的炉渣、废品、碎瓷片堆积而成的山包。高的有十多米,低的也有六七米。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陶瓷研究室主任黄晓枫介绍,此次的发掘点位于十方堂5号窑包西北侧,南面紧邻5号窑包的唐代建筑群,北距南河约20米,西距8号窑包约30米。本次发掘完成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出建筑基址一处,作坊一处(含储泥池4个,挡墙一道),宋代道路遗迹4处。出土瓷器小件1840件,瓷器标本逾300筐。
与一般的民间古窑作坊基址不同,5号窑包发掘的建筑基址却有着规整的台基,铺满青砖,三开间两进的柱础十分明确,且用了红砂石条作为建筑周围的围合。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座唐代中期的基址。不但如此,基址中央还有一座台式建筑基址。由于基址下面还有更为早期的生产遗址,挖掘被迫中止。
专家们推测,这里原先很有可能是一座唐代寺庙,用于祭祀窑神。后来在原有的基址上作为作坊继续使用。此次考古确立完善了5号窑包古建筑群从唐代到五代的遗址范围,十方堂5号窑包考古资料得到补充收集,为邛窑大遗址保护与展示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
高端“邛三彩”
烧制温度比唐三彩高400℃
虽然没有挖到底,但出土的文物已经足够让人叹为观止。
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邛窑瓷器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和彩绘瓷为主,纹饰造型生动、釉色丰富多彩、鲜艳夺目,胎质紧致细密。集雕塑、彩绘、窑变于一身。既有雕塑手法做出的各类人俑形象(胡商俑、武士俑、侍女俑等),精致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和装饰性;也有碗壶杯盘、花瓶、香炉等实用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储盛用具、玩具等,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反映了古代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此外,邛窑的彩绘装饰十分普遍,釉色丰富鲜艳。从隋带开始,邛窑已先后创造发明了釉下点彩、斑彩和黑、褐、绿三色高温彩绘瓷、到了唐代,邛窑原有的黑、褐、绿三彩更新为黄绿褐蓝等多种颜色为基调的彩绘,又称“邛三彩”。从以往的资料图片可以看到,邛窑的三彩器造型优美工整,胎皮轻薄。黄晓枫介绍说,这是采用了模印技术,即趁陶模胎尚未全干时,用印模在上面打印出一个个纹饰,十分方便。
从外形上看,邛三彩与唐代著名的“唐三彩”有些相似,但邛三彩属于瓷器,胎釉更为紧致细密,烧制的温度更高,为一千二百多℃,而唐三彩属于陶器,烧制的温度仅为八百至一千℃左右。因为唐三彩多是用于陪葬的墓葬人俑,对于温度要求并不高。而邛三彩主要是实用的小型器皿,以精细见长,追求生活实用性,因此需要高温,使得胎釉结合紧密,釉面不易脱落。
上世纪80年代,邛窑出土了一个印有明确年代、写明“官窑器”的邛三彩官样器。由此可以说明,“邛三彩”是本土瓷器的高端产品,主要是供古代宫廷、上流社会等使用。
发明“省油灯”四川先民早就懂得节能降耗
邛窑的一些产品,还表现了先民们“节能降耗”的智慧,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享誉中外的“省油灯”。
在四川省博物院陶瓷展厅邛窑陶瓷系列展柜里,静静摆放着一盏邛窑省油灯。这件古朴、大气、精美的邛窑陶瓷,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虽然邛窑未见于史书记载,但是关于省油灯的记述却非常多。曾在成都生活7年的宋代诗人陆游曾描述过这种小小的灯盏“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即把灯芯及油置于灯盏表面的内凹处,然后注清水于与夹层相通的小孔中。在孔中加入冷水,目的是降低油面温度,避免油经加热后迅速蒸发。
邛窑生产的省油灯盏在唐宋风靡一时。当时的读书人贫寒清苦,常常挑灯夜读,而邛窑省油灯的创造为读书人提供了方便。那么,省油效果究竟如何呢?
1983年8月,四川大学古陶瓷学者陈德富教授对邛窑省油灯盏的省油效果进行了科学测试,省油可达20%—30%(型制不同,省油效果不一),夏季比冬季尤为明显。
最新进展
邛窑遗址公园 预计年底开放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研究人员在探方内发现了有5-6个直径3米、深2米的大坑。
据周围居民介绍,邛窑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遭到了军阀的疯狂盗掘。1935—1936年间,军阀唐式遵纵令军民对邛窑遗址进行大肆乱挖、乱掘,出土的完整瓷器按件卖,破碎的瓷片按斤两称,大量陶瓷文物流失海内外。直到现在也可以看到,唐式遵公馆用了大量邛三彩的瓷片作为装饰。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文物,还原展示古代邛窑生产过程,窑物、作坊等,当地计划将邛窑遗址打造成邛窑遗址公园。占地283.5亩,预计今年内初步向外界开放。公园将形成“一个景观中心,两个展示重点,多向景观视廊,多个景观节点”的景观结构。
其中8号窑包是景观中心,已经考古发掘过的1号和5号遗址则作为重点展示遗址点。1号窑包大棚是邛窑遗址最核心的展陈地,展示邛窑制瓷工艺和技术。5号遗址的炼铅池、拉坯坑等也将盖大棚进行展示。这处唐代建筑遗址以及五代作坊遗址,将以表面散布的瓷片、制瓷工具等历史遗迹,让公众得以一窥邛窑的体量和规模。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元玲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