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迟早会走出地球—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6-03-02 10:19:19 | 来源: 新华社 |
2016年全国两会前夕,北京中关村南大街,与国家图书馆毗邻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一间10平米的办公室里,采访伴着咖啡的香味,开始了。
猴年元宵节刚过,腰疼还没好的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就和“70”后优秀弟子、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孙泽洲出差“开工”了。
回到北京,他继续论证中国载人深空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认真写今年带上全国两会的提案建议:中国国民国防意识亟待加强和“不作为病”如何医治……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直刺苍穹。叶培建是卫星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一肩挑”。作为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中国迈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获得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为嫦娥三号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披挂出征,着陆器稳稳“落下去”——月面软着陆;“玉兔”号月车缓缓“走起来”——月面巡视探测。
如今,叶培建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高级专家顾问。这位顾问一点都不来“虚的”,而是“真顾真问”。
去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合练。“这是新火箭、新探测器、新靶场的首次‘见面’,是2017年嫦娥五号实施中国探月三期工程——奔月、绕月、落月、获取月球样品后返回地球任务之前,对各大系统的一次重要检阅。”叶培建说,很多工作人员去年中秋节和国庆节都是在靶场(发射场)过的。有些参研参试人员在靶场一待就是4个月。
说这些辛苦时,他没有提及自己。但是,在“60后”“70后”当家、“80后”“90后”日益成为主力的靶场,像他这样的长者,真心不多见。
从发射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的西昌,到即将发嫦娥五号的文昌,叶培建都常去。他看起来比实际年轻,连白头发都不是很多,语速快,思维快。更重要的是:壮心不已。
“如果问我们这些人什么最幸福?那就是圆满完成每一次的探月任务。”叶培建说,“我们航天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为国家的人。”
航天人、探月人、我们……这些词在叶培建口中说出时,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归属和骄傲。这种归属和骄傲,来自把自己全身心交给一份既符合祖国需要又能实现个人梦想的事业后的执着与淡定。
“中国载人深空探测还没有具体计划。”叶培建说,人有好奇心,只有不断探索人类才能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地球空间资源有限决定人类要走出地球。
叶培建说,中国人迟早会走出地球“摇篮”,登上月球、小行星、火星……一方面为人类探索做出贡献,一方面维护中国人自己的太空权益。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