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层战略目标创新制造业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6-03-14 10:28:14 | 来源: 瞭望 |
进入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愈发复杂多变,难以挥去增速放缓、需求不足、市场动荡的阴霾。而美国经济继续稳固复苏,国际经济主导地位暂似无人能撼。不过,奥巴马政府并未安于现状,仍希望加速推进制造业创新,把其作为美经济增长新引擎,着眼“赢在未来”。
美国的制造业创新计划酝酿已久。自二战以来,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就是美国始终保持经济优势和超强国家竞争力的源泉。2011年,当各国竭力采取短期刺激政策,应对经济失速风险时,美国已经聚焦国家创新,布局下一轮经济增长。继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赢在未来”口号后,2011年2月白宫发表《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报告,明确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的五大创新方向之一。随后,奥巴马首提“先进制造业合作伙伴计划”。2012年,美国建立了首个制造创新中心。2013年,《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基本计划》公之于众,美国清晰阐释先进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计划。2014年底,《美国制造与创新复兴法案》获国会通过并生效,授予商务部长建立和协调创新机构、与其他部门联合引导“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NNMI)的权力。
2016年2月,美国商务部等四部门向国会联合提交首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战略规划》与《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年度报告》,美国正加速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首先,加快推进“制造创新机构”建设。NNMI计划是美国政府一项旨在引导公共和私营部门加大创新投入,通过“制造创新机构”网络建设,提升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和生产率的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在具有战略性和光明前景的制造业领域,建立“制造创新机构”网络,使美国始终处于全球创新前沿,巩固制造业竞争优势。美国拟建造45个此类机构。截至2015年9月,已经建立“美国制造”、“电力美国”、“AIM光子”等7大“制造创新机构”,另外两大机构也在建设之中。美国《2017财年预算报告》指出,将加大制造业振兴投入,作为“实现经济未来”的重要途径。美国计划2017财年投入4200万美元用于创建两大新的“制造创新机构”以及支撑已有机构的日常运营。而且,计划设立19亿美元的法定预算支出项目,实现奥巴马未来10年建成45个“制造创新机构”的设想,进而形成完备制造业创新网络。
其次,设定战略规划与目标。美国NNMI计划正试图通过四层战略目标,重塑强大的制造业。一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把加大政府投入、升级基础设施、完善供应网络、增强智力创新、提升本地市场吸引力、降低能源成本,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因素,支持更多本土制造和创新研究。二是促进研究成果与制造能力的转化。扭转以往许多基础研究难以转化成现实制造业生产力的不利局面,缩小研发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加快技术转化速度。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发展。通过政企合作,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制造业各领域所需“下一代”人才。四是支持“制造创新机构”稳定持久发展。通过商业模式运用,打造“制造创新机构”的“生态系统”,将“产、学、研”紧密结合,铺就持续发展之路。
美国大力推动制造业创新计划,有多重考虑。其一,经济复苏需要。后危机时代,虽然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稳固,但仍面临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拉大、劳动参与率走低、产出缺口尚未弥合等诸多挑战。尤其是,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走低,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危机前的2000年至2007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达4.7%,而2007年至2015年仅达到2.1%。因此,美国经济复苏缺乏强劲动力支撑,希望把先进制造业塑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二,现实意义重大。制造业虽然只占美国GDP的约12%,但对整体经济影响很大。在美国,制造业占私人部门研发比例超过三分之二,有约70%的国家研发人员从事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作,大多数国家专利均来自制造业,制造业也是美国对外出口主力军。此外,制造业具有“乘数效应”。美国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吉恩·斯伯林指出,每1个制造业岗位将带动其他1.6个岗位的就业机会,而每1个先进制造业岗位将带动其他5个岗位就业机会。所以,激发制造业活力,美国经济复苏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重塑美国领导力。近年来,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日渐羸弱,因许多研发项目的高风险性,中小企业难以负担。诸多基础性研发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成生产力。若要保持美国在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政府主导的制造业创新计划势在必行,以重塑经济领导力。此外,保持先进制造业的技术优势,也是国家安全需要。强大制造业可以满足美国对国防产品的巨大需求,维护国家安全,保持军事优势,维护世界主导地位。
美国加速推进制造业创新,将引发全球新一轮创新热潮,“赢在未来”之争或愈演愈烈。作为新兴制造业大国和传统工业强国,中美间发展差距仍很大。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已发布“中国制造2025”,并着力提升供给侧创新能力,满足不同需求变化,将更多要素资源投入研发之中,要靠创新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如此,中国经济“赢在未来”前景可期。□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 孙立鹏)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