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活起来:非遗商业路,升级不停步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3-01 11:39:37 | 来源: 人民网 |
在苏州,宋锦具有很高知名度。它起源于宋代,图案精致、色泽华丽,曾被大规模织造使用,但终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等逐渐淡出了视野。2009年,宋锦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忍看到宋锦衰落,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这个在丝绸古镇里土生土长的生意人,承接了老品牌。他保留设备和核心骨干,邀请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当研发顾问,改良了传统宋锦的织造工艺,还实现了产业化,将其推向了更大的舞台:2014年的APEC会议上,中外领导人穿着的新中装,核心面料就是宋锦。
跨界
服装、酒瓶、箱包,非遗寻觅新用途
“以前,宋锦的用途局限在工艺美术的装裱等方面,现在,我们将其拓展到了时尚领域。”吴建华的跨界融合尝试,很受市场欢迎。围巾、箱包、服装……大家发现,宋锦还能被做成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现在,宋锦围巾和箱包的销量已经占到公司销售总量的80%,而成立3年多来,公司的营业额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长。
“现在正与欧洲一些奢侈品牌的设计师寻求合作。我们还计划将宋锦用在家纺、家装领域,推出沙发、墙布、软装产品等。”谈到未来,吴建华信心满满。
78岁的内画艺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习三也在尝试跨界谋生。“在功用上,除了人们熟知的鼻烟壶外,我把内画艺术拓展到花瓶、佛珠、项链等领域;在表现形式上,除惯用的国画技法外,油画、水彩画、丙烯画也被‘拿’来内画;在作画工具上,在以往竹勾笔的基础上,引入了软笔,更便于表现人物线条。”王习三说。
“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曾经和一家酒厂合作生产了内画酒瓶,听说很多消费者根本舍不得扔酒瓶,摆在客厅里当艺术品。谁说老手艺没处发挥,你看,找对路子的话多受欢迎!”说起这些跨界杰作,王习三的语气里全是骄傲。
北京偶得雕版印刷工坊创始人王璐并不是非遗传承人,但通过自己摸索、技术创新,他把雕版印刷的老手艺经营得有声有色。“一开始,我们主要复刻古籍善本,供喜欢雕版复刻古籍的藏友收藏,但后来发现卖得并不理想。”市场体量太小,王璐想到了新出路:在原有基础上推出定制服务,定制现代版画、周边文创产品等,与中国印刷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等近10家博物馆合作,将馆内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制作成雕版,供参观者互动;和一些青年插画师和设计师等艺术家合作,将他们的作品复制成版画……雕版印刷的用途被拓展,效果也不错。此外,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和了解雕版印刷的魅力,王璐从去年9月起参加了北京设计周等40多场活动和市集等。“好多人都觉得很新鲜,也很喜欢,年后,我们有开设培训课程的打算。”王璐说。
触网
网店、微店、垂直电商,非遗找到新平台
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组曾调查近1000种非遗项目,他们发现,很多非遗传承人都在试图进入现代商业体系。“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但仍学着开网店、进驻电商平台。”《传承者》总撰稿冯飞说。
已有不少非遗传承人尝到了触网的甜头。林伟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银器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银雕品牌珍华堂的现任“掌柜”,他在2013年开了网店。“上了网才发现市场原来那么大,但自己来得太晚了。”林伟星说。吃一堑长一智,网店吃亏的珍华堂在微店上走在前头。2015年,珍华堂微店正式启动,上线不到45天,营业额就突破了20万元。一年下来,网络营业额超过百万元,市场占有率上升了30%。
平台有了,创意得跟上。因为看中深圳集聚的大量设计师资源,林伟星将设计总部放在了深圳,广泛吸收设计师灵感。“设计师如果对自己的作品满意,还可以采取买断的方式,自行众筹销售,这样设计师转变成了我们的宣传者、销售者。”林伟星说。
多数非遗传承人在开网店上都是单点突破、单兵作战,这被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林涛看在眼里。2016年1月,“e飞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交易平台”正式上线。江苏的蓝印画布、西藏的唐卡……品类繁多的非遗产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平台模式好比航空母舰,可以在前端的研发创意、中端的金融支持、后端的市场推广销售等各个环节,帮助老手艺更好适应当下生活环境,形成市场消费需求。”林涛介绍说,桃花坞的木版水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樊老师知道自己的作品要拿到网上卖,非常激动,70多岁的老人家每天都来厂里亲自印刷。
春节将近,“e飞蚁”推出对联、剪纸、碗筷、香包等限量版大礼包,每一样都出自非遗传承人之手,仅半个月,1999件大礼包就销售一空。后台数据显示,购买人群多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没想到关注的人这么多,‘文化+互联网’的形态太对了。”林涛说。
升级
数字化、可视化、版权开发,非遗还有新玩法
除了跨界与触网,老手艺的活化之路,还有更多可能性。
“比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非遗制作工艺可视化、数字化,把老手艺的材料采集、加工制作、产品使用等各个环节展现在公众面前,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工艺的魅力。”中国科技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科学传播中心主任汤书昆教授说。
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端看来,非遗已经从最早匠人传承技艺的1.0版本升级到3.0版本,这其中加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和现代工艺生产,也有了互联网的介入,但仍存在局限性。比如,缺少对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品味偏好和诉求的了解、生产模式需要更新等。
“非遗的供求双方都面临着改变,提升不应止步于渠道、设计等方面,终极目标是要构建综合生态化的孵化体系。”陈端认为,非遗与商业结合的过程中涉及版权界定的问题。“这是非遗实现商业价值的基本前提,也有利于外部商业组织推动其发展。非遗现代化的处理改造必须实现产权明晰,这与当下大热的IP开发有些类似。版权边界的逐渐清晰将帮助非遗满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真正进入到百姓家,也有利于其对外输出。”
同时,非遗的保护与开发,还可以借鉴日本经验。清华美院绘画系教师付斌介绍,日本将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非物质文化遗产)。1996年,日本国会通过《文化财保护法》,引入欧美等国保护非遗的登录制度,即将各种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通过登录认定资格,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用法律法规条例加以约束,并公布在媒体上,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同时,日本也强调非遗的活用,还通过“扶持专人”的方式对非遗进行活态保护。
(记者管璇悦、钟自炜、巩育华、康岩、王伟健、王珏采访报道,朱天心参与采写)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