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学者:民进党去汉化工程有复杂影响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6-11-21 16:18:02 | 来源: 环球网 |
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
据香港中评社11月21日报道,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日前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华文化论坛,针对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发展,郑又平表示,在蔡英文高喊“天然独”世代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台湾“新住民社群”与“新台湾之子”在族群、在文化认同上的特殊倾向,以及放任这种趋势持续发展,往后可能对两岸认同整合将会带来怎样的复杂影响。
郑又平表示,台湾目前已有11万外籍配偶及21万“新台湾之子”,亦即超过32万所谓“新台湾人”,其未来在政治层面的影响不容轻视,不仅源于“新台湾之子”认为自己不全然属汉族血统,台湾当局在所谓“尊重多元文化”旗帜下持续推动的“东南亚母语文化教育”更助长了这种形势的发展。绿营当家后更变本加厉,不断透过“去中国化”、去汉化历史教育的操作,企图以“文化台独”创造台湾是“新兴民族”的做法。民进党除了将台湾人血液DNA中的汉族成分逐步稀释外,同时更将台湾同胞在历史与血缘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逐步淡化、转向,蔡英文所推动的“新南向政策”更与此遥相呼应,而这样的做法将使得两岸和平发展由政治上的统独认同问题进而转为更复杂的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
对于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发展,郑又平表示,虽然两岸之间在经贸上的连结已是命运共同体,但是用客观角度检验两岸交流最根本的基础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连结。即便台湾有部分“独派”势力主张“一边一国”、互不隶属,即便民进党已经完全执政,但是在政治上的切割或藩篱是无法磨灭两岸人民共有的文化DNA的。也就是传统中华文化思想在文化层面的凝聚力其实是超乎经济利益与政治力量的,而民进党最惧怕的也正是这种文化认同的凝聚力。所以蔡英文当局才会刻意将执政重点放在教育与“文化台独”上。
郑又平社说,在台湾确实已经有“台独”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强化现象,但这不意味中华文化的传承在台湾已经面临断裂危机。有评论即认为由李登辉、陈水扁到蔡英文执政所推动的台湾中小学教育内容的“去中国化”与台湾化、本土化,会让中华文化与台湾社会连结削弱,这确实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如今,民进党从文化政策更进一步扩展到族群政策,即是企图构筑一个台湾“新兴民族”概念;首先,是大量引进东南亚配偶,从血缘上逐步“去汉化”,接着是鼓励吸收东南亚移民与留学生定居并结婚生子,其结果就是让台湾出现总数高达32万以上的台湾新住民。郑又平说,我们该关注的是,大量东南亚移民与“新台湾之子”的出现,已不仅是个社会现象,更是政治现象。
针对血缘、族群关系的去汉化发展,郑又平认为,如果以台湾原住民约55万人总数就有6席“立委”民代的保障席次,目前多数年纪仍在中小学生阶段,却数量已达22万似正朝另依成长趋势发展的“新台湾之子”。可想见未来10至20年之后必然会积极要求政治参与。而在台湾当局刻意强化并保存他们对“母语”及“母国”文化的认同,这群人极可能浮现明显的自我政治认同(含对东南亚甚至伊斯兰宗教的认同),亦即未来10年“新台湾之子”的政治效应势必要求一定比例的政治保障名额,会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力,这将使两岸追求最终融合统一的目标日趋复杂。
郑又平表示,蔡英文喊出台湾“天然独”世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要注意“新台湾之子”所带来的后续效应,这代表台湾社会中血缘与文化认同将日趋复杂,这正是“独派”过去刻意营造出来的血缘与文化上的“去汉化工程”所致。
以台湾目前已有的“独派”“去中国化”,再加上其大力操作的“多元文化”、“新兴民族认同”的种种发展趋势观之,如何因应如此复杂的统独政治博弈,唯有“中华文化”才是两岸真正剪不断的脐带。因此,容或蔡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而断了两岸政府间的互动,但两岸民间社会的文化尤其是教育交流万不能断,更该思考如何加强,让“中华文化”做为两岸“心”连结最重要的核心与精神支柱才是。【环球网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