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振兴中华”口号永远是一面旗帜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6-11-14 09:13:13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一直倍受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尊崇与景仰。尽管两岸中国人在政治信仰、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对先生的敬仰与爱戴却高度一致。特别是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出“振兴中华”,最早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序幕。今天,在我们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下,重温“振兴中华”的伟大口号,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振兴中华,是“中国梦”的起点
剧烈动荡的年代,往往是孕育伟大思想的温床。孙中山出生之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是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腐败没落的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下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一步步地由独立自主、领土完整的国家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顺应民意,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章程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这便是“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先生留给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最大亮点,也是我们今天所说“中国梦”的源头。在“怀揣梦想者众多,砥力前行者众多”的近代中国,梦想之恢宏、践行之坚决、影响之深远,无出孙中山右者。在“振兴中华”这一口号下,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一生追求进步,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途上阔步前进。实现“中国梦”成为中国最大的公约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可以说,孙中山先生的人生追求与今天我们追求的“中国梦”一以贯之,他的伟大思想在今天仍然是激励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闪耀着伟大的光芒。
二、振兴中华,需要一个“统一的中国”
孙中山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又是一位“爱国若命”的伟大爱国者,其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祖国统一思想。孙中山所处时代的中国,外部面对列强瓜分的危机,内部面对军阀割据的局面,为把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团结统一起来,他矢志“吾人以统一中国为职志”。孙中山谋求国家团结统一的思想十分丰富,特别是他将“中国统一与否”同“能不能建设一个富强国家”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国家“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国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先生这些思想完全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心愿和利益,对于今天尚未统一的海峡两岸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克服几次短暂的分裂而走向统一,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过去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至于统一国家的方法,他主张应依时局变化之情势来择定,也就是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兼之,而以和平统一为先。他说,“解决时局,以不用兵力为最宜”,并曾数次表示“愿尽力于和平统一之事”。在冯玉祥于1924年10月23日发动“首都革命”后不久,孙中山先生提出“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的正大主张,并为此毅然亲自北上,“单骑到北京,……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事业,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是确保这项事业成功的关键。振兴中华,两岸同胞都不能缺席。以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平统一中国的思想是孙中山先生的一贯主张,也是值得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的伟大思想。当前,台湾岛内“台独”势力蠢蠢欲动,千方百计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此,两岸同胞更要牢牢把握时代主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增强双方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才能不断解决前进路上的各种难题,同心实现“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
三、振兴中华,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屡败屡战,但却愈挫愈勇。他曾历数自兴中会广州起义至同盟会黄花岗起义的十次失败,认为武昌起义的成功“乃成于意外”。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但不久孙中山先生便被迫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讨伐,孙中山先生又奋起继续革命,但二次革命与护国战争及两次护法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他并没有气馁,在致书海外同志时称:“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偻指……凡我同志,此时尤当艰贞蒙难,最后之胜利终归于最后之努力者,此则文所期望者也。”此后,他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尽管“革命尚未成功”,但孙中山先生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却是其一生革命精神中最值得称道的特质,对于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孙中山先生锲而不舍的精神来自于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他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清政府通缉不能回国,长期的国外生活,非但没有让他自卑与崇洋媚外,反而令他始终对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充满乐观和自信。孙中山先生在《兴中会章程》中写道:“以(中国)四百兆人民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本可发雄,无敌于天下”,只要“举国之人皆能通晓”和“切实讲求当今富国强兵之学,联智愚为一心,合遐迩为一德,群策群力,投大遗艰,则中国虽危,无难挽救”。他在1904年写给美国人民的呼吁信中指出:“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活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正是因为心中充满着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厚义,正是因为始终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孙中山先生才能在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视为“劣等民族”的年代里,说出如此热情洋溢的话并且自信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949年海峡两岸分隔以来,既有军事对峙,也有和平发展。“台独”势力至今贼心不死,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是两岸同胞的主流民意,两岸和平统一仍是大势所趋,这是我们的自信之源。同时,我们也有清醒的认知:两岸和平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两岸同胞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为两岸统一创造积累更为有利的条件。团结才有力量,团结才能胜利,这是我们从中国近代史中得出的切肤感受,也是孙中山先生锲而不舍精神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国积贫积弱之时,孙中山先生尚能坚信“将来定可为世界一等强国”;今天的我们,已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那种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果因为分裂而丧失“振兴中华”的时代机遇,愧对祖先、愧对后人!
四、结语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先生最早举起的革命旗帜,是他一生贡献的伟大事业。今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只是统一事业仍未完成,不可谓不遗憾。“振兴中华”将永远是一面旗帜,引领全体中华儿女朝着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朝着祖国统一的伟大目标前行!(中国台湾网首席评论员:赵静)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