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率高 家庭收入差距缩小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6-08-29 10:21:33 | 来源: 京华时报 |
网络资料图:低收入家庭
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研究书系”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其中《减少不平等与可持续发展》一书指出:中国在缩小家庭收入差距上取得显著成绩。
研究指出,在减少不平等的实践中,中国从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理论,就是不断完善经济收入与社会发展的制度结构和空间结构,从制度设计和空间优化两个方面来系统性开展减少不平等的各项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就是制度结构和空间结构均衡发展的双重结构理论。
缩小收入差距取得显著成绩
《减少不平等与可持续发展》在研究中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家庭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来系统性研究中国减少不平等以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成效,数据详实,内容丰富,论证严密,结构完整。根据收入数据,把家庭分成最低20%、较低20%、中等20%、较高20%和最高20%五档,2012年这五档对应的家庭平均收入分别为3400元、15700元、30200元、49500元和110200元,2014年这五档对应的家庭平均收入分别为4500元、19100元、35200元、56000元和117600元,这两年这五类家庭收入增长率分别为32.8%、22%、16.4%、13.1%和6.6%。这说明2012年到2014年之间,中国家庭中收入最低的20%和倒数第二低的20%的家庭,平均收入增长率要显著高于其他家庭,说明中国在减少社会不平等、缩小家庭收入差距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减少不平等与可持续发展》指出,过去中国在“以效率优先”的经济目标指导下,采取东部优先、中西部次之的区域发展政策,使得各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导致地区之间在消费水平上具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食品的消费上,更体现在文化与卫生的消费上。可持续社会的建设,不仅仅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资源均等化缩小地区间差异
对于个体而言,文化与卫生的消费是确保个体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目标,中国政府鼓励社会大众通过恰当的文化消费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实现综合全面发展的目标。政府也通过公共资源均等化等具体举措,来不断缩小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在内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地区差异,努力向公共资源地区配置的均等化目标迈进。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加快推进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实现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
在文化发展上,政府不断完善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文化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和区域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理流动,扩大更高层次的文化产品的供给。这些做法,对于减少地区之间在文化与卫生上的消费差距,产生了积极效应。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