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图书馆馆长兰州探讨馆藏古籍启动“数字化”保护
编辑: 李邵鹏 | 时间: 2016-08-10 17:01:35 | 来源: 中新网 |
原标题:全国图书馆长兰州探讨馆藏古籍启动“数字化”保护
中新网兰州8月10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古籍数字化,就是与时间赛跑,目前很多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领域是空白”。兰州大学图书馆馆长沙勇忠10日表示,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全国古籍以“数字化”形式挖掘保护、高效利用,已迫在眉睫。
当日,全国公共与高校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建设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余个图书馆馆长及专家学者研讨全国图书馆在古籍数据库建设领域的经验及面临的问题。
2007年开始,中国启动了相关古籍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自此逐渐形成格局,其中既有政府主导、也有商业机构、学术机构、高校、中华书局等单位承担。此外,还有专题性的,如敦煌艺术“数字化”、少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等等。
然而,沙勇忠认为,中国古籍“数字化”保护依然不容乐观。他表示,全国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标准,低水平的重复比较严重、高质量的数字化成果比较少见。“既需要政府努力,民间资本介入也很重要,同时需要不断研发古籍数字化技术”。他建议。
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景文说,近年来,甘肃在古籍保护和“数字化”、文献整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由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牵头的《中国金石总录》系中国对全国地下出土和地上遗存金石文献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整理、全拓全文数字化,弥补了历史的缺憾和学界的空白。
“我是来向甘肃及其他省份学习和交流,回去后将馆藏古籍数字化。”辽宁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宁宁介绍,该校图书馆系辽宁省古籍藏数最大的高校,计划通过古籍数据库建设使其古老的文字图片“活”起来,让古籍和读者互动、参与科学建设。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说,全国高校是典藏中国古籍的重要阵地之一,而古籍数据库建设是对中国古籍的“抢救性保护”。“历史上,由于政治及个人喜好原因,留下来的正史多是帝王将相史,然而镌刻于钟鼎器和石质材料上的金石文献,有真实性和补遗性特点,是对研究地方历史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手资料”。他说。
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中心副总编张振兴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此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全国图书馆馆藏古籍启动“数字化”保护。同时,由甘肃正在整理的、中国首次金石文献“数字化”项目二期已完成8000多种,这一堪称与《四库全书》相媲美的杰作“数字化”进程对全国古籍“数字化”有借鉴意义。(完)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