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台的蔡英文 你愿意回到两岸冲突和对抗的局面吗
编辑: 霍亮 | 时间: 2016-05-21 12:46:01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中国台湾网5月21日讯21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院副教授、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郑振清在瞭望智库发表特约文章,作者在文中发问:2016年上台的蔡英文,愿意回到陈水扁时代两岸冲突和对抗的局面吗?
5月20日,蔡英文在台北“宣誓就职”,标志着民进党在台湾地区的再次掌权,不仅执掌“行政权”,还会主导“立法权”。十多年前陈水扁当政时,民进党在“立法院”还不是多数,而今,民进党拥有68席“立委”,在台湾立法机构中成为单独过半的党,国民党则只占有35席。
虽然台湾政局发生了新变化,但既有的内部治理问题仍会延续,并且不排除随着台湾经济的低迷出现恶化的可能性。
马英九时期,内政治理虽然问题频出,但是他认同“九二共识”,两岸政策积极,缓解了台湾的政经困境。如今,蔡英文虽声称希望“维持现有的机制”,但是民进党过往的政治主张,让两岸政治互信基础难以夯实。
如果民进党的执政让今后两岸经济、社会与政治关系,由过去八年的“良性互动”转向“恶性循环”,那么,台湾的内部治理难题将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新变数,特别是新近崛起的民粹主义思潮和社运有可能成为激化两岸变局的导火线。
一、蔡英文执政的经济基础:或从经济短暂波动走向持续下滑
过去十多年来,亚太地区经历了一波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整合浪潮,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亚太贸易大国纷纷搭建绵密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网络,抢占国际自由贸易先机。
在这波浪潮中台湾明显落伍,陷入一个经济波动期:经济短期增长之后往往就是快速下滑,此后由于政策刺激可能得以复苏,但又往往会反复变动。
这是台湾这个浅碟型开放经济体受快速变动的全球经济形势冲击的结果。若不是近年来不断壮大的两岸经贸联系为台湾注入巨额入超的话,台湾很难会有多次短暂的复苏。
外贸萎缩对以出口为命脉的台湾经济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2010年以来,台湾的低端出口产品面对东盟国家时已无更多的优势,高端产品例如面板、电子零配件、芯片等机电产品,面临韩国的激烈竞争,乃至有逐步失去大陆市场之虞。大陆科技产业有自身的发展需求,新的“供应链”正在崛起。如此,作为台湾经济顶梁柱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优势会受到各方面的挑战。
在内部和外商投资信心不足的时候,在消费能力受就业不稳、薪资停滞的时候,在生物科技、医疗、文创等产业不足以支撑起台湾经济大厦的时候,在台企无法突破代工生产模式的时候,台湾经济从短暂波动走向持续下滑的前景并非不可能。2015年台湾GDP已经没能保住1%的增长率,预估2016年也难有大的起色。
这是蔡英文无法摆脱的经济梦魇。
在这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状况下,近年来,台湾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滑,已从最高峰1990年的25%掉到目前的15%左右。这意味着政府的财政能力不断下降,刺激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将随之下降,同时民生福利几无提升之机。台湾财政的经济发展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已从1993年31%的最高峰拦腰落到2014年15%的低谷;民生福利支出的占比则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不足10%逐渐爬升到2011年的近20%,而此后四年来则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说明,台湾官方除了维持既有福利现状以外,难有余力再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幅增添福利项目或者扩张福利基础。
看来,蔡英文在竞选中提出的20万户社会住宅建设、青年创业、边缘群体照顾、都市更新加速、北中南部均衡发展等,恐怕哪一条都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支持,哪一条都不像嘴里说说那么容易。
二、民进党的治理难题:两岸经贸攸关台湾经济命脉,两岸关系定位需获大陆信任
蔡英文当选后,一边在绞尽脑汁琢磨两岸政策说辞,一边在想方设法准备出手刺激经济动能。她应当知道,假如台湾经济状况继续下滑,马英九今天低迷的支持率就会成为她明天的境况。
对蔡英文来说,现实的选择是既要设法稳定两岸经贸关系现状,也要争取台湾工商界的投资信心和配合。有经济实务经验的人会看出,她近年来所主张的“内需经济”、“以创新为动能的经济发展模式”等理念,落到实处无非是都市更新、医疗照护、精致农业、民宿服务、物联网、新能源等具体产业,要么产值弱小,要么缓不济急,并不足以扛起突破台湾经济困境的重任。
近来,蔡英文在台湾多地阐述以“创新、就业、分配”为核心的发展策略,提出要在台湾北中南部同时打造五大产业创新体系,涵盖绿色能源、防务产业、生物医药、亚洲硅谷、智能机械等,寄望各种产业政策同时发挥作用,堆大“柴火”驱散景气寒流。
明眼人都明白,蔡的致命缺陷在于无视对外贸易的萎缩和大陆市场的流失。没有市场的创新是没有产业生命力的,台湾内部狭小的市场,难以支持蔡刺激经济动能的产业计划。此外,蔡英文十分渴望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TPP),但由于TPP在劳工、环保、政府采购等方面标准极高,台湾能否顺利加入有许多变数,而且即便真的能加入,也很难想象短短几年就可以助台湾经济脱困。
所以,目光只能回到两岸——今后两岸经贸关系仍然是台湾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源。
根据笔者实证研究,十多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占其对外投资的比重始终在60%以上;对台湾GDP增长贡献率最大的是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其次是对大陆的出口。可见两岸经贸攸关台湾经济命脉。
如此,经济问题再度回到政治层面:如果民进党所持的两岸关系定位不能得到大陆的信任,如果民进党当局继续搁置两岸服贸、货贸,那么台湾所占有的大陆市场份额迟早会落入众多的竞争对手手中。更何况,由于蔡英文迄今在“九二共识”上躲躲闪闪,台企和外商普遍投资信心不足,大都停足观望两岸局势,有的甚至准备撤资台湾,一旦如此,今后台湾经济发展会雪上加霜。
近来,蔡英文还力推“新南向政策”,试图将台企的投资和贸易引向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希望能够开创一个脱离中国大陆市场的经贸空间。其实,这种一厢情愿的经贸政策有逆市场潮流而动的问题,能否推动得了,尚存疑问——十多年前李登辉“南向政策”的失败就是前例。
三、没有政治互信基础的“维持现状”是异想天开的
民进党内部派系林立。各个派系在两岸关系议题上的公约数是它在1999年出笼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按此决议文,两岸关系现状就是台湾已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只不过其“国名”依现行“宪法”叫作“中华民国”,并且这一“现状”的改变,须经过2300万台湾人民的同意。最近谢长廷提出这个“现状”应该包括“中华民国宪法”及其运作,似乎有靠拢国民党之两岸现状主张的迹象,不过,谢的立论基础仍然是《台湾前途决议文》,不敢公开说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蔡英文在上一届台湾大选的选战阶段(2011年)就曾说过要“维护两岸现状”,但是她当时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所提的“台湾共识”只有程序意义,没有实质意义,缺少务实、具体的策略去实现“维持现状”的目标。因此,当时蔡英文得不到关心两岸议题和经济议题的中间选民的支持,最终以6%的得票率差距输给了马英九。
据台湾媒体报道,5月20日,蔡英文在就职仪式上这样说,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她说,1992年之后,20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两岸都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并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
蔡英文说她所讲的既有政治基础,包含几个关键元素:
第一,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
第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
第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
第四,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
从其表态看,蔡英文面对各方面要求她承认“九二共识”的压力,不敢再公开否认“九二共识”,但也不愿意正面承认“九二共识”。还是试图以“维持现状”、“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依据民主原则和普遍民意”来应对,本质上是寄望在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可以维持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现状”。
需要说清楚的是,和平、稳定、发展是马英九执政八年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所产生的红利,那么蔡英文则是只要红利、不要这个政治基础,这就是本末倒置了。没有“九二共识”的认同,就不会有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也必然会影响两岸经贸、文教、社会交流等各个方面。
蔡英文一提出“维持现状”就遭到国民党上下的反击。在2015年选战激烈的时刻,马英九多次公开质问蔡英文,你要维持的究竟是“七年来的现状”,还是“七年前的现状”?“七年来的现状”指的是马英九执政下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是蔡英文近年来不断抨击马的两岸政策;“七年前的现状”指的是陈水扁执政下的两岸冲突紧张的局面,得不到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
外界也注意到,如今的蔡英文比四年前在两岸议题上有变化。
那就是,民进党执政的各县市大都成立“两岸小组”,推动两岸城市交流与经贸往来。可以看出,蔡英文也试图用“政经分离”的策略应对中国大陆。只不过,马英九的“政经分离”是肯定“九二共识”的,而蔡英文则是规避“九二共识”的。
国、民两党对“九二共识”的立场、对两岸现状的理解不同,其对两岸交流合作局面的影响也肯定不同。蔡英文提出“维持两岸现状”之后,国台办发言人迅速给出回应:“关键是维护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就是“九二共识”。大陆的主张是,两岸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实现和平发展的,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也就是说,“和平发展”和“九二共识”都是这个现状的组成成分,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因此,不能只想要漂亮的房屋,而不要这栋房屋的地基。
2016年上台的蔡英文,愿意回到陈水扁时代两岸冲突和对抗的局面吗?
四、台湾不良政治周期下的两岸变局牵动台湾的新政治势力
2008年以来,随着台湾经济波动减幅到失去动能(2015年台湾GDP增长率只有0.85%),各种社会分化相互影响下的社会碎片化格局开始固化,台湾的不良政治周期形成:国民党重返执政不久即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大衰退,经过一番努力应对,经济稍有复苏后立即面临公平分配财富蛋糕的社会压力,但受财政收支能力下降和贫富差距扩大的双重制约,公共政策决策在分配优先还是增长优先之间左右为难。同时,国家认同矛盾、南北地域发展差距刺激了不同社会群体的自利意识,对重大政策议题的社会共识基本没有可能形成。
于是,复杂分布的社会分歧点所构成的“导火索”一旦因偶然事件引燃,激进的新世代就可能利用网络新媒体迅速开展社会动员,组织社运,引发政治紧张,而不少政客见猎心喜,想方设法加以利用。这是马英九第二任期内最常见的社会问题螺旋式激化的模式,蔡英文上台后也很难完全避免按如此模式运转的社会问题。
在不良政治周期中,多种社会分化作用下社运的蔓延,是一种缺乏经济持续增长和整体福利扩张下的自我消耗,长期来看没有赢家,都是输家,因为特定社会群体一时的权利获益往往同时伴随着整体性的制度损伤。各种制度损伤日积月累,最终造成的只会是体制的失能和治理的失败。
所以,蔡英文执政下如何应对动力十足的那些社会力量,将是未来若干年事关台湾治理与两岸关系的新内容。时代力量党已经在“立法院”中发出了要监督民进党执政的声音,独派社团、环保社团、社福社团在推送蔡英文和民进党上台以后,紧盯着民进党的施政举措,他们也不会忘记十几年前陈水扁上台执政大搞政商权钱勾结的往事。
在举着“公平正义”旗号但又兼有反全球化、反市场化以及“反中国”的“台湾国家认同”的新世代社运面前,直接承受大陆以及美国等大国压力的蔡英文和民进党,还能像在野时期那样纵情欣赏和支持社运吗?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
过去八年来,民进党费尽心机培育的社运力量和台独情感已经发酵,可能演化成牵动台湾脱离中国大陆的新政治势力,并对执政后希望安定的民进党施加压力,这会使蔡英文陷入一个“骑虎难下”的尴尬状况,也是今后两岸关系面临的一个新威胁。
[责任编辑:陈佳慧]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