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文缘两岸情(下)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5-13 11:12:11 | 来源: 海峡之声网 |
海峡之声网专稿(记者景艳,特约记者罗杜杜)古往今来,茶与文人似乎就有着不解之缘,它来自天地山水,清雅、淡泊、纯净、自然,恰合文人之心。“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的清逸与超脱,“一语道破红尘事,一杯清茗傲王候”的气节与豪迈,都能在一杯茶中展现。丽娜是一位文人,本有茶心,再加上常熟虞山炒青里包含的风土人情,台湾冻顶乌龙蕴蓄的山高水长,她对茶的感受便有了别人没有的表达。茶里的文人和文人里的茶,讲究的就是一种和合之道。丽娜把那些心得融入到了她的创作之中,也融入到了日常的生活之中。
在台湾,有些人会对大陆人有一种偏见,丽娜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人。包括一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原本对她挺客气,可是却会在知道她来自大陆的身份之后,态度发生180度的转变。丽娜说,不能否认在台湾社会存在这种心态的是一种普遍存在,是台湾社会对两岸婚姻家庭、当事人、对大陆社会认同有差距地方的小小体现。丽娜认为,大陆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人的素养问题、社会的问题,包括很多由于经历文革,100年战乱后留在这个体制里面的很多人性的问题:“我们作为每一个个体都不愿意看都这些,但是整个社会就是这样发展过来,必须要尊重发展的过程当中产生的种种现象。我也请大陆的朋友理解。譬如说,日据时代很多在台湾残存着生活的痕迹,还有这种殖民思想,后殖民的影响。为什么现在的台湾人有这样一种隔阂,或者说不错的地方,他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因为想要去了解这个过程,所以产生了尊重。同样的,我也觉得台湾的这些朋友或者是民众不妨也以这样的心态来尊重大陆发展的过程。放在家庭里面,就是接受自己的另一半,他的原生家庭,他所受的教育,或者说他来大陆之后产生的间隔,变成了对方现在这样一个人。我们身上带着很多社会的痕迹,可能会有过一些情绪,甚至是一些劣根性的东西,彼此尊重,可能就问题没有那么复杂。现在我们两岸婚姻群体已经产生第二代了。我儿子就说,从小他就知道他有两个故乡,他对这两个故乡都很熟悉,小时候是在台湾大陆生活,现在又到香港去了。他也有台湾的同学、大陆的同学、香港的同学,甚至还有国际的同学,他说我相处起来都很愉快。他自己讲说像他们这一代要更开放,更多元,更国际化,不仅局限于是两岸,大家面临的问题几乎都是一样的。”
全家福,左前一为赵丽娜,后一为萧方善
丽娜一直认为在台湾那段读书的日子为她后来融入台湾社会打下了深厚了基础。最初,她在台湾,总是被动地接受一些融入过程中的改变,而通过阅读之后,她开始主动融入台湾的社会。她开始了在台湾岛内的自助旅行,开始在寻访古迹历史的过程中拜访名师大家,开始通过社区活动去结识朋友,开始通过孩子与老师、同学家长建立联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成了一种与社会的和解:“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工作,就没有进入这个社会的渠道,所能看到的就是电视,邻里也只是打招呼的关系,生活的圈子在那样一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也就是方圆几公里而已。通过阅读之后,本来被动的生活就变成了主动去发现边上的一些东西。所以,这几年我就静下来,放下一些成见,放下年轻人固有的想法,再去适应这个社会,然后孩子要去上幼儿园上学了,他们的教育也能引发我的一些思考,这些后来,在一二十年之后都慢慢回馈到我的生活中。开始是阅读,后来又开始写作,就是因为想要融入这个社会,在融入的时候很多想法就都出来了,要表达,就变成一个另外的生活轨迹了。至于说融入到何种的程度,我是觉得是后来的事情,这种感觉好比是我们孩子小时候背唐诗,当时根本不懂,但是等大了以后,那些唐诗里的意象有了生活经历以后都派上了用场,能理解了。”
丽娜在台湾的生活过程中发现,两岸的资讯并不对称,相互间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多元的台湾社会常常会传递一些与大陆相关但又不合事实或不够全面的讯息,在这个时候,丽娜很想告诉他们,大陆并不是这样的,可是,在那样一个舆论场中间,象丽娜这样的声音实在是太微弱了,于是,她开始诉诸于笔尖。渐渐地,丽娜开始有了自己文学圈、历史圈里的一票朋友。这点让方善很惊讶:“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觉得这个可能也可以给其他的陆配一点参考。她那时候因为带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她必须在那里住几年,因为这是两岸之间的一些法规的原因,那我在这边工作,我没有办法去陪她,那她除了小孩子之外,小孩子还小,也没办法跟他沟通,还好那时候网络方便一点,一开始就是从网络去联系,然后她一个人当背包族,所以她台湾去过的地方可能比我还多得多,我都不知道她喜欢这些文学的,历史的,这些文化上的东西,所以她就去找,她主要就是她有自己想要去走的方面,她有自己去接受,自己去经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这二十几年来都是这样相处的。
2003年,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赵丽娜又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常熟,看到常熟一路的发展轨迹,夫妇俩对孩子在常熟热爱教育充满信心,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两个孩子的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名列全市前列,儿子还考取了香港科技大学。二十多年前,丽娜初到台湾,让她最感惊讶的是台湾的高速公路,台湾的便利超市,因为,那个时候,常熟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有趣的是,之后的每次回常熟,她都能发现常熟的变化,而经历了多年之后,当她结束与先生两地分居的生活的时候,她忽然发现,这片曾经熟悉的故土也已变得陌生,她同样需要以一种努力将自己从边缘拉回原点:“就是一下子,发展得太快了,我是1994年离开,一二十年间,在家门口就能够买到台湾的东西,然后家门口有那么多的台湾人,到那边又碰到这么多的游客,都来自故乡的,都是一些生活的细节,它是瞬间就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速度令人讶异的。但是我这20年来,来来去去到台湾,反而台湾变化得不是那么大。在台湾融入的差不多了,回到大陆发现它也变了,很多的物质的条件也变了,价值都变了,然后又要反过来融入,在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总是一个很边缘人的角度,可能对写作而言,这个角度还蛮好的,可以去体验,去表达,但是对真正的生活还是蛮挑战的,因为不在这个社会的主流的视野里,所以,在此我也呼吁,需要重视两岸婚姻家庭的当事人,以前这个群体像隐形的,不被看到的时候很多问题只能自理,现在至少我能跟您这样的海峡之声等等做这样的倾诉。”
汉桑活动:第四届浙台文化节
一次偶然的机会,2007年,浙江省文化馆的领导找到了丽娜,让她帮忙策划一个以民俗民艺为主题的浙台文化活动。她当即策划并实施了一个大陆赴台考察花莲、台东地区的原住民丰年祭活动。活动非常成功。此后她又多次组织策划跨海交流活动,交流的范围从书画、民俗民艺、传统戏剧等发展到收藏、文创、两岸产业对接等方面。这一位嫁到台湾后从来没有从事过有薪水工作的文化人在另一方面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第一次是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委托我做一个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那我就要去拜访很多的单位,包括的现在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研院等,都是后来文化交流里面拜访。我现在的很多朋友在学界、文化界、艺术界,融入的过程还是从工作当中来的。”
2010年,赵丽娜将常熟中青年书画家的百幅精品引进台湾,在台北市议会画廊成功举办了“传承虞山派”书画交流展。2011年,赵丽娜邀请台湾最专业的文献、版本、目录专家来到常熟,组织了以善本藏书为主题的“海峡两岸铁琴铜剑楼藏书论坛”。自2007年创办汉桑文化后,2012年,赵丽娜又在台北发起成立两岸创意城市文化推广协会并担任副理事长,并且在台北设立汉桑文化工作室,在常熟和台北之间整合起文化沟通的平台。2013年虞山镇明晖社区的“赵丽娜工作室”正式挂牌,2014年她与南京艺术学院合作创办了两岸文创研习所。2015年底成立常熟两岸书院,随即又参与举办了中华传统文化家风家训论坛。在一系列活动中,丽娜不仅认识到了很多两岸文化界的高层人士,也在活动中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回想自己的一路走来,她很感慨:“我记得苏东坡有一句诗叫‘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是25岁的时候写的,和我去台湾生活的年纪差不多,很多年以后,我觉得确实是这样。生活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候太用力也不好。如果把生活中辛苦的一面,两岸关系对陆配的影响这种东西很用力的记在生命里,于事无补。我会很深刻地去尽量理解社会,但不会用力去记住这些东西或者说去表达这些东西。举个例子,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个邻居,她经常来问我关于大陆的种种,她其实很难了解大陆有多大,有时候她问话的方式可能会伤害到我,她就经常会问:这个大陆有没有?慢慢地,就知道她其实就是很普通的一种问候。很多年之后我又回到大陆生活,经常会回台湾,我都会到她的早餐店去吃个早餐,她看到我会说:你回来了。以前,她问话的方式是把你当成一个外来者来问,很多年以后,她把我当成了这里出去的人。这个蛮有趣的,我会会心一笑,像类似这种事情很多很多。在生活当中,我常常会糊涂,到底这个语言、饮食是大陆的还是台湾的。因为太日常。两岸来来去去20多年,味觉、对事物的敏感度,都已经融合的很多,所以没有那么大的差距。”
“陆配家庭现在可能有三四十万,这个群体可能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底下有很大的数量的人在真正面临生活的选择,中间可能是中产阶级,还有更高的,未必是两岸,可能是国际化的人。当我们这样的婚姻家庭里面在面临生活选择的时候,譬如说民生方面的就医、买房、孩子教育的时候,让我们选择产生犹豫的地方或者感到无奈的地方,这个就是两岸人民生活上最关注的问题,我们是直接知道的。所以我现在也在做社区的公共文化部分,做一些服务,其实就是把在台湾生活时候的一些理念引进过来,在地地做一些培育跟发展。我们推出了一个人文客厅计划,现在跟民政部的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也有合作,就是用文化绵柔的力量去彼此能够融洽的相处。两岸关系归根结底还是家庭的、个人的,如果说大家都是很和睦的,那可能就是社会会没有那么多隔阂。”
在先生萧方善嘴里,丽娜有点文人的愚顿与执着,也正因此,成就了她的真诚与纯净。相比于其他的大陆配偶,丽娜对现实中大陆配偶普遍感受到的生活层面的压力感知甚少,在相当长时间里,也几乎没有参与台湾大陆配偶的活动,而当她真正开始接触这一群体的时候,她便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倾注到了她们身上:“虽然嫁过去21年,并没有感知到这个群体,并没有参与到这个群体。到了前年,因为跟民政部的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做一系列的两岸交流活动,甚至是婚姻家庭的辅导活动,我才从方方面面了解到这个群体这么庞大,原来有这么些生活上的需求跟精神层面的需求。我告诉自己,不管我生活得怎样,我都是其中的一员,我们身上都担负着同样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家庭生活跟两岸是绑在一起的。每一个政策的制定开放回馈到我们个人的生活上都会有一些影响。陆配在融入台湾的过程中有一个争取权益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可能更重要的还是要一个社会的认知,价值观的认同,台湾社会应该要给这些很了不起的女性,离开自己原生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社会生活的女性,给她们更多的认同。我觉得真的有很大的空间。同时,我们作为团体当中的一员如何去真正了解台湾的社会、台湾的文化人情世故,真的要花心思去经营,素质的提高、人文的提高,社会也需要给我们一些更多的认同。”
先生萧方善虽然是台湾人,但是现在在大陆呆的时间往往比丽娜还要多,多年来的大陆生活体验,让他的内心早已把常熟当作了第二个故乡,他的表达方式与在地的契合度更让丽娜佩服惊叹:“文化交流这一块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因为两岸的交流很频繁,大陆的经济发展也已经很好了,我相信习主席一直在有类似的应该要发展文化方面的提高文化素质,两岸的交流要更密切、频繁,所以我想我们可能会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扩大吧。”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砂轮,可以打磨出不同的人生,同样的,它也可以将彼此对立冲突的棱角打磨成相处圆融的弧形。生活在海峡两岸的两岸婚姻当事人,他们需要经历的磨合要比一般家庭更大一些,他们所拥有的世界也许同样会比一般家庭更宽广一些,对于他们而言,台湾和大陆,两岸都是家,两岸关系的阴晴圆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现实生活,如果两岸关系能够和平稳定地向前发展,两岸的相关政策能够更加开放友善,相信一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处理种种难以回避的困顿,随喜而喜,且行且歌,明天一定会更好。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