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学的中文教育:重视阅读 学习重点不含拼音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5-04-08 10:51:58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从“知识传授”到“技能培养”,从“灌输”到“引导”,从“注入式教学”到“探究式教学”,近年来,中国的语文教学一直在探寻一条贴近语文学习本质的道路。放眼全球,世界各地在语文教学上又有何“奇招”能引导孩子们乐享真正代表本民族文化精髓的语言文化?本栏目邀请常年居住海外的华人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写一写他们眼中的别样语文学习。
香港由于一百多年的英殖民历史,长期以来,中文都处于弱势地位。直到1974年,港府才通过《法定语文条例》,宣布中文和英文一样,同为法定语文。然而,与此同时,香港的中文中学数量却开始减少,至上世纪80年代跌入低谷。在香港,升学和求职都是重点考核英语能力;加上回归前长期与内地隔阂,无论从实用考虑还是从文化心理上,中文教育在香港的地位都远不及英文。
不但有殖民历史造成对中文的轻视,香港的中文教育还存在用普通话还是粤语教中文的争议。支持用普通话教中文的人认为,普通话语法和书面语更接近,从“我手写我口”的角度,用普通话学中文更有利于学习写作;而反对者则认为,书面语和口语本就是两套语言体系,普通话的口语并不比粤语口语更接近书面语,甚至有极端本土主义者声称用普通话教中文会造成中文水平的下降。
尽管存在争议,回归前后,中文教育以及普通话教学在香港日益得到重视。从1998年开始,普通话科成为香港中小学的核心课程;2000年,普通话更成为中学会考科目。在回归以前,全香港只有两间以普通话为主要授课语言的本地小学,回归后,新增了三所这样的学校,更有超过71%的本地小学用普通话教中文。至于香港的国际学校,则一直用普通话教中文。
中文环境非常复杂
除了粤普之争,香港的中文教育还有繁简之争。虽然香港教育局的“课程指引”里要求“学生应掌握认读简化字的能力”,但香港本地学校中文教育均采用繁体字,只有国际学校才有的用繁体字、有的用简体字,所以繁简之争主要存在于国际学校。有朋友孩子在国际学校的家长会上讨论学校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时,说繁简不要紧,其实会简体字也会认繁体字,结果招致一众主张用繁体字的家长怒视。
香港中文环境的复杂使得在香港上小学学中文,买一本当地出版的学生字典和词典显得尤其必要。当地商务印书馆出的《学生字典》和《学生词典》,不但每个字都是繁简对照且有笔顺示范,还有四种注音方式:汉语拼音、注音符号、粤语注音以及同音字注音。
香港中文教育的复杂不仅体现在语言和字体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学生所属族群的多样化上。除了华人之外,香港还有很多其他少数族裔,其中以南亚裔为主。少数族裔的香港人因为母语非汉语,所以教育局有专门针对“非华语学生”的“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并且有主要招收少数族裔学生的学校。
所以,香港的中文教育实际上可以分为三类:本地学校针对本地“华语”学生的中文教育;本地学校针对本地“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教育;以及国际学校的中文教育。香港教育局的语文课程指引只针对前两类,对国际学校没有规范。这里要谈的则是第一类,本地学校针对本地“华语”学生的中文教育。
无指定教科书,学习重点不包括拼音
在中国语文教学方面,香港教育局只制定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指引,提出培养学生的原则、教学重点和应达到的标准。教育局也会要求各出版商送审其出版的课本和补充教材。但是,对各学校是否使用教科书、使用哪种教科书,教育局并无要求。教育局虽然有“适用书目表”供参考,但并不要求学校从该书目表中选用课本及学习材料。各学校可参考教育局的“选书原则”,自行决定教材的使用。香港本地小学中,除了少数新式学校不用教科书以外,主流的小学还是选择使用教科书教学。香港编纂和出版教科书的公司有十来家,以我家及朋友家孩子所用的小学教材为例,一年级中文科用的教材和补充教材包括:汉语拼音版《现代中国语文》以及配套的《现代中国语文课文字库笔顺表》、《现代中国语文作业》;《乐思中文26周基础练习》和《阅读理解》;以及《综合高效识字》。
从拼音和汉字的学习来看,香港小学的教学和我们小时候在内地经历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首先,教育局的《小学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一项下的“学习重点”并没有专门提到拼音,而是:“一、字和词,包括汉字形音义和词语(在‘音’这一项的要求是‘认识汉语音节由声、韵、调组成’);二、标点符号;三、遣辞用字;四、篇章(要求认识不同性质的文字;认识实用文字);五、常用工具书。”
从学校实践来看,拼音的教学也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是从小一入学就开始,有的要到三年级才学拼音。好在我家小朋友上的学校是一开始就教拼音,学会拼音对小朋友认字还是很有帮助。当然,我了解关于这一点也是有争议,有反拼音人士认为在有拼音之前中国人认字都不需要拼音,而是直接认字,拼音对认字并无直接帮助,等等。但从我自身小时候的经历,以及观察孩子的学习,我觉得在识字量还很少的时候,拼音可以帮助和鼓励小朋友自主阅读,而通过阅读,小朋友的识字量和词汇量都会增加。
其次,在字词的教学方面,教育局的课程指引要求:“认识笔画、笔顺;认识字形间架结构;认识常见的偏旁、部件;认识象形、形声、指事、会意等造字法;认识常见的同音字;认识反义词、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认识不同词类”等等。
与我小时候的情况相似,小朋友的日常中文作业有抄写字词和造句,隔两三个星期要默书(有的学校是每星期都有默书)。从笔顺的教学来看,现在笔顺教学是用电脑演示。与我小时候的情况不同,小朋友现在中文考试不会考笔顺。我发现,如果家长不督促小朋友照着课本配套的《现代中国语文课文字库笔顺表》练习,小朋友的笔顺很多都是乱来。关于偏旁部首和造字法、同义词和反义词等,小朋友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课文后的练习及学校选择的补充练习来学习和掌握。
每日一篇 强调阅读
字词是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还很强调阅读。虽然从香港教育局公布的课程指引来看,小一至小三的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小四至小六才以读写能力为主,但我发现小朋友的中文阅读要求比我小时候高得多。小学一年级还没认识几个字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要求小朋友每天做网上的阅读练习“每日一篇”。这是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教育研究所共同合作创办的网上学习平台,输入所在学校的编码和学生自己的号码,就可以登入网站做阅读练习。每天阅读一篇短文,文章有粤语和普通话两种读音供选择,所以即便不认识几个字的小朋友也可以听着网上录音来读文章。每篇文章后有三道问题,让你在不同的选项中选出文章中谈到的内容。刚开始小朋友还要我帮他念文后的题目,一年以后就自己独立完成这项每日的阅读作业了。
除了“每日一篇”,学校还有每月阅读计划,要求小朋友每个月就已读过的一本书写读书报告并画图。读书报告要求写书名、作者、出版社、故事概要及自己的感想。这个刚开始对我家小朋友难度很大,因为他上小学才开始学中文,会认、会写的字很少。这个时候拼音发挥了拐棍的作用,家中有拼音标注的儿童读物小朋友都可以自己读,虽然概要和感想最多只写得出一句短短的话,但其实有助于小朋友将来的写作学习。
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定期布置的补充阅读理解练习,让小朋友了解不同的文体,如叙述、说明等,还了解各种实用文体,如通知、海报、广告、说明书、书信、日记、贺卡、邀请函,等等。
作为中文教学的传统,学校也要求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如《三字经》和唐诗。学校每天课间休息时有“大家来讲普通话”活动,小朋友们参加活动背诵经典会得到印花,拿印花可以去校务处换小礼物。为了换小礼物,不少小朋友积极参加休息时的这类活动,无形中加强了中文的学习。
除了上面谈到的相似之处,香港小学的中文教学有一点与我小时候很不一样,就是对“聆听”的强调。教育局的课程指引专门有关于“聆听范畴”的规定。聆听的范畴包括:不同性质的话语(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不同类型的话语(口头指示、故事、学校广播、报告、新闻报道、演讲、对话、访问、辩论、戏剧等);不同题材的话语(生活、科普、历史、文化、艺术等);要求聆听者应能理解语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推断话语以外的内容和见解,运用联想和想象产生新的意见,等等。所以,小朋友的中文科还有专门的聆听课,中文科考试也有聆听这一项。
从教育局关于中学会考中文作文试卷的分数统计来看,香港中学生的整体中文水平仍然不令人满意。我想这可能跟过去小学的中文教学有关,也可能与香港社会的中文环境有关。香港的中文环境并不算好,本地中文报章杂志没有规范汉字传统,有很多自造了一些字以粤语口语写文,学生很难从日常阅读的报章杂志上读到规范的中文,这些对学生的中文学习是不利影响。不过从小学目前的中文教学来看,我感觉比较乐观。至少在我参观过的小学里,就有小学生的中文作文文笔通顺、流畅,比平日一些香港中文报纸上的新闻稿还好得多。(袁进)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