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官员:中国过去35年减贫纪录无与伦比

中国在过去35年的减贫纪录无与伦比,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高达72%。习近平主席在上个月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重申了中国消除贫困的宏伟目标。

 

中国减贫的成功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包括强劲的经济增长、对扶贫计划的重视、社会服务与社会保护可及性的提高等。建立全面的社会保护体系始终是中国减贫成功的关键,针对困难家庭提供现金支持的低保计划是社保制度的支柱之一,也是全世界此类计划中规模最大的。

 

下周将有75个国家近250名代表齐聚北京参加南南学习论坛,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论坛将提供机会讨论社会保护在城市体系中的角色,也就是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和完善社会救助、住房和就业等社会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向上流动。

 

城市低保从1993年起开始试点,1999年推广到中国所有城市。2003年,城市低保对象为2200万人左右。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及失业人员占城市低保对象的2/5以上。研究表明,城市低保在缓解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失业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低保救助对象转向老年贫困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家庭成员技能水平低、无劳动能力或无亲友帮助的低收入家庭。

 

农村低保经过多年试点后,从2007年起在中国实施。2007—2014年,农村低保对象从3600万人上升为5200万人。农村低保财政资金支出同期从40亿元增加到870亿。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低保资金投入占了绝大部分,扩大了覆盖面,低保家庭的人均救助水平增加了5倍。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完善对低保制度的管理。2011年,政府对低保资格认定标准进行规范,使其更加透明。从2013年起,居民家庭可以不通过村镇干部直接申请。政府建立了审计制度和低保资格认定机制。从规模、体系和成熟度等方面来看,中国的低保制度都可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成功的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如巴西的“家庭支持计划”、印度的“国家农村就业保障计划”相媲美。

 

除低保外,中国的社会保护体系中社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举世瞩目。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具有创新性,覆盖非正规城乡就业人员数量从2008年的5000万人左右扩大到2015年的近5亿人,扩张速度之快在全球社会保险领域首屈一指。养老保险现已覆盖城乡劳动力的80%以上,医疗保险接近全民覆盖。与此同时,贫困片区扶贫开发计划继续在减少农村贫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社会保护体系正不断加强和完善。在新常态下,随着中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和帮助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进一步加强低保工作十分重要。世界银行以消除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为目标,将继续支持中国政府高效地惠及更多贫困家庭的努力,为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减贫事业作贡献。(作者: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Bert Ho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