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长:真正参与“占中”的大学生比例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5-02-10 10:33:38 | 来源: 人民网 |
香港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摄影:人民网记者 李镭)
香港教育局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教育制度,让青年一代实现抱负,并且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作出贡献。那么香港教育局是如何制定相关政策的?香港的学生如何上学?如何加强香港学生对祖国的认知?未来香港教育局将如何开展学生的法治教育?人民网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香港教育局局长吴克俭。
人民网记者:很多内地人对香港的教育体系非常感兴趣,请您介绍下相关情况?
吴克俭:香港地少人多,天然资源匮乏,因此每个人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来,特区政府重视教育与人才的发展。特区政府每年总支出若以100块计,教育经费的支出达到21%。政府视教育为对未来的投资,而非支出。
在教育体制方面,特区政府持续改良和优化教育系统,确保教育机会的公平性。近几十年,香港的教育由6年免费义务教育,到9年免费义务教育,至2009年发展为12年免费义务教育。如今,香港的教育正朝着十五年免费义务教育迈进。在这个持续改革的过程中,特区政府一直坚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一起发展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
此外,特区政府重视提供优质教育,不仅是“量”,更注重“质”。2008年-2009年,推出新高中学制,中学由7年改为6年,由2个公开考试减为1个,大学3年增加到4年,高中课程内容翻一番。除了传统的理化生之外,更增加了其他选修课;必修课除中英数之外,增添一门通识教育课。政府着眼于社会未来发展,依据对人才的要求机会与能力进行教育事业的新部署,在加强传统学术培养之余,更推动职业教育和资历架构的发展,为不同学生及青年人提供更多元化的出路。
在高等教育方面,持续增加升读资助学位的机会。如今适龄毕业生入大学的机会为38.4%,若连同副学士学位一并计算,接受专上教育的青年人接近70%。如此一来,青年人有不同机会不同层次去接受文理商或职业的教育,依据各人的兴趣能力,边读边做,或做完继续读书,达到多元化多阶段的发展,以配合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此改良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力证一系列举措的成功。根据“2012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的结果,香港学生的数学能力、自然科学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在国际上分别排名第三、第二、第二,较之3年前的第三、第三、第四取得了进步。同时,我们也看到上海学生在各项排名中均位列第一;因此下一步,将向上海学习,以不断更新及改良。
总之,希望新世纪的年轻人能做到终身学习,每个人依据自己的兴趣机会及能力,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能够人尽其才。
人民网记者:在内地,上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还有高考,一步一个坎儿。那么香港是如何做的,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吴克俭:以前香港的公开考试较多,但渐渐我们意识到重要的不是考试,而是用评估来协助学生学习。所以,如今就少了公开考试和考试的压力,增加评估学习的功能。
12年免费义务教育,对学生家长来说,找学位并不难,难在找什么样的学校。如今香港的学校制度分为官立、资助、私营和国际学校,这为不同背景不同兴趣能力的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幼儿园方面,香港有一千间幼儿园,分为全日、半日、长全日等,提供了足够的学位,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家长选择就近上学,但也有坚持选择名校,这就导致有更多人选择名校带来选校竞争。对此,特区政府着重提高学校的“普遍质量”,以提升优质水平来满足家长对名校的需求。
在信息方面,特区政府提供信息科技平台,供家长搜索学校的历史背景、教学理念等信息,以全方位了解学校,进行选择。
屏蔽此推广内容安排入学方面,官立和享受政府资助的小学自行收生的比例为50%,中学为30%,以透明标准供家长申请就学,另一部分则以统一派位的方式收生。两种方法,均强调招生派位的公平性与透明性。
人民网记者:香港回归已经近20年,在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方面、在加强香港学生对祖国的认知方面,香港教育局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不足?
吴克俭: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也日趋频繁。特区政府希望香港学生能够更了解国情。
在课程上,从小学到中学,特区政府设置一系列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几年前推行的国民教育课虽有争议,但仍在一步步持续推进,只是免除政治争拗,鼓励学校从德育、国民及公民教育持续进行。小学的常识课程,中学的通识教育科、中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等等,加强中国的元素,让学生多接触了解国家。
特区政府也坚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鼓励老师家长参与两地交流,协助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祖国。“姊妹学校”计划将300多所中小学与内地400多所学校配对,在不同层次开展交流活动,如学校互访、课程互通、教研合作、学生家长互动等。现时每年有5.5万中小学生参与交流,多集中在广东省。但这还远远不够,教育局希望内地有更多省份能够参与进来,加大交流范围及程度。在今年的《施政报告》中,政府就建议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至少各有一次获得资助到内地交流。
针对大学课程,教育局希望两地加强互相研究,加强职业部门的互相分析、互相配合。香港大学生“万人计划”提供两地青年互动的机会,让香港青年通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国情。同时,希望将来能进一步拉近与内地的教、学关系。
人民网记者:现在,有很多内地学生到香港上学,在人数上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他们毕业后有多少留港,又有多少回内地?您有相关数据吗?
吴克俭:特区政府积极推动香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吸引各地精英,其中与内地学生的交流是重点。在2009-2014年5个学年中,共有超过9万内地学生来港读大学及研究生课程。2013-2014学年,就有2.5万内地学生来港,比5年前增加两倍。为了鼓励内地学生来港学习,内地学生在毕业后获准一年时间在港找工作,更深入地了解香港。截至2014年底,利用这个政策留港的内地学生达到了3.9万人;2014年,就有超过9700内地毕业生获准留港或回港,较5年前增加了两倍。该措施使得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受地域限制,为香港及国家培养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
人民网记者:持续两个多月的非法“占中”告一段落,期间有不少学生参与,您怎么看? 未来香港教育局将如何开展学生的法治教育?
吴克俭:法治是香港的重要基石,也是核心价值所在。我们希望政改可以向前,到2017年时实现普选特首。在79日的非法“占中”行动中,有学生参加,但比例不大。香港有38万中学生,23万大专学生,有几百名中学生和几千名大专学生参与非法“占中”,真正参与的学生比例不高,所以很多学生讲“他们不代表我”。个别学生的行为不能代表大部分学生。我们提倡的是,可以有言论自由,但必须在守法、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这些核心价值是不可以乱的。这次非法“占中”事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让我们了解到年轻人对国家对国情的认识不够,对基本法、一国两制不能很深入地领悟。因此,需要加强基本法和一国两制的教育和认知。
希望多了解多分析。在中小学层面,老师与校长做了大量工作,协助校内同学了解整件事,为同学安全做了大量工作。因此中小学生真正参与的人很少。大专学生中,几千人相对于23万大专学生来说比例不高。但我们也不会因人少而轻视反思,我们会多了解年轻人哪些方面需要增强认识。今年是基本法颁布25周年,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宣传和学习。
人民网记者: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2014年2月18日,复旦大学投毒案宣判,不少教育专家认为此事折射出“生命教育”的缺失。关于“生命教育”您怎么看,香港教育局又做了哪些工作?
吴克俭:关于生命教育,在香港更倾向用“全人教育”一词,不单单看重“才”,更看重“德”,“才德兼备”。学生的知识技能固然重要,更要看到学生的人生观,这是全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但重视学历,也重视价值观、人生观的培育。
2014年,香港颁布了一个新政策,我们为每所中学提供专业老师,推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希望透过新措施,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个人的发展,不只是读书,而是思考怎样培养自己的性格、操守、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点很重要,因为以后会面对很多冲击、成败与磨练,会影响之后的人生发展。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在课程方面,小学有常识科,中学有生物、社会、伦理、宗教和通识教育课,目的都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探索生命,这些生命教育是全面的连续性的安排。生命教育不只是课堂上的教育,更是生活的接触、经历和实践。因此我们有一些学生活动和实践奖励计划,透过多元的辅导等模式,贯穿小学、中学、大学。
生命教育另一个核心元素是老师和学校的支持。我们推行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老师能够全面掌握生命教育,一个老师能影响很多学生,因此我们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教学资源,老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重,因此更要善用环境资源、教学课程资源、信息科技资源等,全面有效接触年轻人。希望生命教育可以透过信息科技平台接触和影响学生。
最后一点,学生花很多时间在课堂上,但回到家后就是父母。父母的行为思想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家长教育十分重要。香港每所学校及全港各分区都有家教会,使家长知道他们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我在探访家长时,很多家长说:局长,希望你多安排些课程,他们觉得做家长不易,希望有些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家长。现在有些非政府机构,已经开始做一些针对家长的学术研究服务。人民网记者 李镭 刘军涛 贾玥 柳静 实习生 陈遥发自香港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