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山巍:香港金融机构最初对沪港通有抵触情绪
编辑: 刘燕枫 | 时间: 2014-08-23 19:15:19 | 来源: 新浪财经 |
平安证券香港有线公司CEO魏山巍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孔瑞敏/摄)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首届上海峰会”于2014年8月23日在上海举行。平安证券[微博]香港有线公司CEO魏山巍透露,沪港通刚出水的时候,香港金融机构多少有点负面情绪,因为他们认为上交所[微博]股票一定会涨,但在港金融机构的特权不复存在,原先内地有钱人如果想买港股,一定要经过他们。
以下为问答实录:
主持人林利军:秦总非常谦虚,从保险资金角度讲“沪港通”的意义。其实他完全不是这么讲,讲到了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对资本市场投资的影响。
下面有请对话嘉宾上台,海通证券(9.88, 0.01, 0.10%)副总裁李迅雷[微博]先生,重阳投资总裁王庆先生,平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CEO魏山巍先生,以及中银国际控股研究部主管程漫江女士,以及秦总。
林利军:讲到资本市场开放,资产管理的开放,这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资本市场在中国从1990年上交所成立以来已经20几年了,这个市场的开放步伐是从2002年就开始了,第一个QDII开始实施,资本市场开放。其实到今天QDII也只有500多亿美元的规模。RQFII目前为止2500亿的规模,只有40%的使用率。“沪港通”非常厉害,还没开闸,进来的3000亿,出去的2500亿。决策非常快,立意非常高,超越了资本市场的想象,超越了海外投资者的想象。4月份“沪港通”推出的时候,微信上有很多笑话,其中一个笑话是这样的,说两个村里的老百姓都没水喝了,但是因为股市要跌破2000点了,市场不好,港股也摇摇欲坠,22000点的样子,一个村的老百姓就说,我们干脆搞一个“互通”,允许村里的老百姓到另外一个村找水喝,另外一个村也我们这里找水喝。
我先问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请各位嘉宾说说看,这个“沪港通”开通以后,是我们大陆村的村民到海外投资得多,还是海外的投资者到大陆来投资得多?为什么?
李迅雷:这个非常难回答,两个村的人到底多少,有一个基金公司的海外来的副总经理,他是分管投资的,问我为什么,按理说“沪港通”如果预期,应该A、H股价差缩小,也就是说国内A股应该涨,香港H股没有估值优势,应该下跌,而现在反而差距扩大了,我说,可能两边的利率水平不一样,国内利率水平比较高,另外两边投资者结构也不一样,H股机构投资者为主,A股是散户为主,投资偏好也不一样。第三还是有一个信息不对称,比如A股散户对未来金融行业,可能更加没有信心。当然也不一定对。说明什么问题呢?理论、逻辑上看,应该会实现的东西,到时候也未必会这样。从目前我得到的一些信息,可能海外投资者对“沪港通”的兴趣更大一些。因为他觉得终于可以投资于A股市场了。A股可供选择的股票也多于500多家。而香港提供给大陆的股票,大概只有290家。所以这里面选择余地,初期来讲可能A股更大一点。
从短期来讲,我的一个判断,可能是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兴趣更大一些。
从长期来讲,因为这两边的估值优势还是相对来讲总体港股更加便宜一些,是否随着今后港股对大陆投资者投资范围扩大,是不是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步消失,贬值预期增强,流向海外的资金可能更多一点。
这是我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供大家批评指正。
林利军:李总说是短期内老外的钱进来多一点,长期是国内的钱流出更多一些。秦总?
秦岭:我们制度性的安排可能有一些缺陷,需要补。纯粹从资金量看,香港的资金成本相对低一些。“沪港通”实施以后肯定有估值洼地,因为香港那边有折价多的,我们也有折价多的,各家投资者都在拼命寻找这些产品,现在列出来都有100多家公司,都互相有折价。香港那边机构投资者可能会对市场把握敏感度比较高,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国内现在有投资价值在香港那边恰恰在涨,说明香港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敏感度比较高。还没有开通,如果开通,两碗水如果端平,互通同以后是拉平的,哪里有钱就投哪各机构。但是对所有投资者,就是有对监管制度的判断、对上市公司资历的判断,是否值得你投资,虽然有估值洼地,但也有风险,这个要由投资者自己判断。
从未来看,我个人估计,可能国内的很多大盘蓝筹股的折价会受到追捧。因为香港还有一个资金成本洼地,他们资金成本低,而我们这边高,所以向我们这边流的可能多。
王庆:从中长期看很难判断。到底出现净流入还是净流出,的确很难判断。首先从资金机会成本这一点,利率水平来讲就是很重要的,毕竟国内利率水平比境外高很多。从投资者参与积极性来讲境外投资者可能更积极。此外就是估值差异、套利空间讲,对境外投资者以机构为主体的参与者,对我们境内一些大型蓝筹股的折价可能会对他们构成吸引力。毕竟中国经济很大,但是中国对国际投资者提供的可投资品种,是有限的。“沪港通”打开这样一个缺口,我相信他们是有意愿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水平,尤其是A股市场上有一些投资标的,境外市场没有,这种相对的稀缺性短期内也是具有一定吸引力。所以短期可能出现净流入的现象,这是短期的现象。
林利军:魏总从香港来的,您谈谈观点?
魏山巍:跟几位前辈想的差不多。对南向和北向两个交易来讲,我们在香港运营公司,切身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基本北向的交易,我们更多感觉是机构配置,如果有更多的投资标的可以交易,很多机构被动得救会去做这个配置。从南向来讲,反而我们认为应该更多是一种替代性,就不像北向,很多是新增的。其实我们在香港经营证券公司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有实力在香港参与交易、开户的机构和个人,现在其实在香港已经有户口了。在上海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广深地区,因为我们平安发家也是广深地区,广深地区个人客户在香港有户口、银行户口、交易户口,这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其实最开始“沪港通”出来,我们有点反对,就是所有在港的金融机构,多少有点反对,我们说交易所搞了这个事儿,你们股票肯定涨,但是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些在港金融机构的实际困难?原来我们是有特权的,内地的有钱人如果想买港股,一定要经过我们。现在如果人家买港股,很方便,直接在境内就买了,钱不用搬出来。
但是整体来看我还是同意前面几位的意见,短时间内净流入比较明显,因为机构的力量,被动配置的力量,还有长期压制的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的需求,短期内还是会释放比较快。
林利军:程总?
程漫江:这个问题各位领导专家说得比较多了,我补充两个观点。一个,短期确实在7月底以后明显的呈现出来资金向香港、大陆里面流的这样一个趋势。这跟7月之前,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包括香港股票市场普遍持悲观态度,形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实际上我们观察,这种资金净流入的状况,7月中下旬以后才比较明显,7月中上旬之前,其实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经济和市场,确实都呈现比较悲观的景象。所以这个短期的因素,除了“沪港通”,跟国际上其他国家发生了变化也有关系。所以“沪港通”推出的时间点,看起来还是有一定的时点效应。因为美国确实面临着货币政策可能会有所收紧的这样一个状态。国际投资都这在考虑他们的地区配置上,到底应该向哪个地区倾斜。之前大家对大中华地区不太乐观,主要是中国的经济数据确实不太支持一个市场向上的态势。但是随着美联储逐渐退出量宽,包括美国股市估值水平走得越来越高,所以国际投资者确实有他在地区的资产配置上的一个考虑。而“沪港通”,恰逢其时,就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所以可以观察,7月中下旬以后香港日均交易量上升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刚才各位领导也提到了资金成本的问题。但长期来看,这种趋势是否会持续,我觉得还需要观察。
第二个原因,A股市场上有关中国概念的一些股票在香港市场,确实是没有的。也就是李总提到的为什么银行我们是有估值洼地,但是没有涨,可能国际投资者更看重的,还是一些香港市场买不到的品种,包括消费、包括一些医疗概念等等。这些可能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一些。
刚才听了秦总的讲话,我感到这个看法可能还是需要修正。中国机构投资者确实对香港市场的兴趣,可能比我们之前判断的要大。所以从更长一点的时间来观察,还是可能两个方面都会有这样一个正面的效应。
林利军:看来无论是香港来的专家还是我们大陆的专家,都认为短期好像是老外的钱进来多一些,中长期可能看不清,出去的钱可能更多。
程漫江:补充一点。“沪港通”对QFII以及RQFII投资促进作用确实比较大。在今年上半年,其实很多QFII额度还是处于偏冷,但近期一些QFII皮娄斯(英,音)销售都非常火爆,我们也从中受益。这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未来“沪港通”这个概念的一个指征。
林利军:好像大陆投资者对海外市场的关注,南方更热,北方更冷一点。回顾A股和B股,向境内投资者放开的时候,A股股票和B股股票变得同样,因为投资者差不多了。这么多年下来,其实价格差距仍然非常大。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会这样的,不一定会这样。非常有意思。香港和大陆市场,是非常不同的市场,虽然市场这么近。香港市场的监管和大陆市场监管,完全不一样,香港是自由市场,大陆是严格监管的市场。投资主体不一样,香港是60%甚至90%以上都是机构投资者,大陆市场据数据表明,现在基金公司占比只有6%了,曾经占比30%,香港市场又是一个最开放的市场。所以是最不同的两个市场。还有交易的不同,香港是T+0,我们这里是T+1。交易时间不一样。
请问各位嘉宾,你们认为“沪港通”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将发生哪些或者哪个最大的变化?
王庆:“沪港通”推出本身,为什么我们觉得他的意义重大,而不能简单的静态看他这个时间?他是我们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和中国金融系统融入全球的一部分。当然,之前我们做过QDII、QFII这些尝试,但是似乎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为什么对“沪港通”来讲,我们就不应该简单的用过去的经验判断未来呢?那就结合我们当前的整个中国经济的宏观、经济走势来看。毕竟中国几年前面对的是大量的资金流入、国内资产价格上升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现在的状态,用习总书记的话说,是一个新的常态,这个新的常态,是人民币升值过程基本到位,升值压力没那么强,资产价格全面上升压力也在减轻。这样的情况下相信以“沪港通”为代表的具体的帐户开放的举措,会推进更快。从政策倾向上讲,也是这样。毕竟我们A股市场低迷这么多年了,尤其A股市场直接融资对我们经济的贡献、对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但是现在作用有限。如何激发他的作用?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中国经济的环境下,恐怕需要外力推动。外力的推动,放在更大范围讲,应该就是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总体思路中“以开放促改革”的总体设想的具体实现方式。
最大的变化,我相信就是这样的开放而引起对境内市场的冲击。虽然有整个资金量的影响,恐怕最重要的就是参与者的变化。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尤其香港市场和境内市场投资者构成,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都知道,境外机构投资者和我们境内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理念、方法差异非常大。这种投资者差异构成发生变化,这是最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会在资产价格表现得不同。
李迅雷:我基本也赞同王庆的观点。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基本帐户的开户开放。这是一个起点。“沪港通”本身来讲,是在中国长期封闭的市场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这个窗口会随着时间的延续、改革力度的加大,会越来越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对短期来讲,恐怕不能期望过高。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是个新兴市场,香港市场是个成熟市场,当一个新兴市场跟成熟市场之间有一个互通之后,马上变成一个理性、成熟市场吗?这个恐怕还是需要有比较漫长的时间。但是它的意义,还是非常大。只不过是第一步。包括人民币国际化,“沪港通”结算也是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这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对接下来的比如我们还有“沪台通”、跟海外市场开放,都是意义比较重大的。
但是从短期来讲,比如B股开放之后,导致了国内那些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大量卖出,现在还是不允许机构购买B股。只能上散户购买。所以这个价差并没有缩小。
再回复到更以前,当初国债期货的时候,深交所[微博]的国债期货跟上交所的国债期货,同样的期货合约,价格一直有差异。这也是两地之间有个价差。按理说可以消除。后来也慢慢缩小了。这个价差现象,其实还是前面讲的多方面原因,投资者构成问题,资金成本问题,投资偏好问题。“沪港通”之后,价差现象依然还是会存在。不过对于这些大市值股票,我想这个价差应该会缩小。因为这里边有一个重合部分,就是机构投资者,大市值股票的配置,无论是理念还是偏好,还是资金,都会趋同。
程漫江:我补充一点。香港市场和中国大陆市场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能简单的用A股和B股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因为A股和B股据我所知,应该是很多公司不一样的。可能有比较少量的公司是同一家公司,但是大多数的公司在B股上上市的和在A股上市的,即使名字叫一个,其实里面的资产也不太一样。但是A股和香港股票里面,确实有一些重叠的部分。比如说A+H里面,很多公司确实是同一家公司,只是用不同的币种计价。所以从长远来看,“沪港通”的开通,作为中国开放的一个举措,对重叠的这种公司的价格发现和统一的功能,其实是一定会存在的。因为毕竟虽然在A股市场目前投资者以散户为主,香港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但是如果是同一只股票,当两个市场可以互动时,我觉得这种价格发现的功能,其实已经开始显现了。这个部分,其实占香港是值得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初步估计,可能像A+H这种统一类的股票,占香港整个是值得40%以上。可能不是特别确切。
所以,应该看到未来两个市场确实还是有趋同的可能性。
但是从更长远来件讲,“以开放促改革”的意义,会非常大。因为随着两地市场的开放,首先就是对A股的投资理念可能形成一定的冲击。比如说国际投资者可能对股指的这种要求,更加苛刻。当一只股票股指到一定程度以后,肯定不会参与。因为投资更加理性。另外国内现在新和小的炒作的这种风气,还是比较盛。国际大的投资者,一定就会给国内的投资者带来更加理性的一些投资观念。比如更加注重分红、派息、然后获得比较长期的回报。
第三,A股市场将来还会产生一个更长远的影响,因为现在还没有到这一步。“沪港通”的规定,是国内投资者一定要超过50万元才能参与这个“沪港通”。从这个角度讲,目前为我们公募基金公司或者其他的资产管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就是你可以提供相应的产品,让更多是指在50万以下的散户能够有机会参与开放的这样一些好处。当然,同时也给资产管理人带来了非常大的一个新的生意的机会。
所以这些应该用不了多久,在国内市场可能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反应。
魏山巍:其实从我们来看,我感觉短期内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如果影响大,“沪港通”这个事儿不会启动。当初我们跟联交所开闭门会议,大家开始对这个事儿的态度,香港的金融机构多少有点负面情绪,但是这是大势所趋,必须做。跟交易所沟通后,大家觉得本次能成功启动,之前也有港股直通车,为什么本次有这么顺畅的直接启动,包括各个领导层都比较支持,其中很大一个就是主场原则。本次“沪港通”很重要的就是对于交易习惯、制度包括我们说交易时间,各个方面,基本双方都不做改变,按照自己的主场原则做。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短时间内还是以稳妥为主,不要对市场造成大的冲击。所以短期讲影响不会太大。
长期看,影响肯定会有。特别是李总刚才说的,“沪港通”其实只是一扇窗。应该说以后,“沪港通”以后,“深港通”包括债券市场的交易,其实现在债券市场两头在内的香港的状态,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客户和资金都是国内的,只不过交易在香港完成,甚至将来一级市场方面的打通、合作,其实这是一个长期的通道。所以我们觉得“沪港通”只是刚刚一个开端。未来前景非常广阔。包括如果我们仅仅就“沪港通”说“沪港通”,就说“沪股通”(音)这个交易看,现在几家A+H中两边都不靠的,基本都是蓝筹股。特别是金融业、采掘业,这些都是股指相对比较低的大盘的蓝筹股,正好我们跟机构投资者在做一个密集的路演,其实他们也比较喜欢大盘蓝筹、ROE比较高,最好再便宜一点。因此他们这种交易的习惯,带进来之后对整个市场都会是比较长期的一个影响。
秦岭:我们期望“沪港通”对我们能有所促进,但是近期看不会有太大影响。我个人感觉“沪港通”推出以后,可能就是对我们两地的上市公司的估值洼地有一个相互的修复。长远看,可能这扇窗能推动我们人民币汇率管制,包括利率市场化推进,是不是能打开一扇门,这个我们也期望能有这方面的作用。尤其现在利率,现在国内是处于高利率水平的状态下,对我们资本市场影响是很大的。以保险资金而言,权益投资比例也就10%以内。但是另类投资比例已经非常高了。现在全市场的市场利率水平居高不下,甚至很多海外资金通过RQFII方式做固定收益投资,这一块对我们市场都是影响非常大的。所以从长远看,希望这个“沪港通”能够对我们利率市场化也有一个改变。
林利军:谢谢各位专家。确实,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并随,都是以开放促改革,过去35年从来没有改变这个大的方向,“沪港通”是我们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开放举措,一定会带来资本市场大的改革措施,未来会一步一步的推出。作为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开放也会进一步加强。前期也讨论过两地互论,现在对民资的开放、对所有其他机构的开放,已经非常开放了,至少从基金行业、从券商资管行业,已经非常开放。又加上海外的开放,请问我们在座的,王总是私募的资管机构,秦总是保险资管机构,另外一位是券商的专家,另外一位是海外的角度,李总是我们国内的老法师,是我的老师,要向他学习的。请问从资管角度讲,面临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其实是国内开放和国外开放同时推进的环境,资管机构应该做哪些准备?我们应该做什么事儿?请王总,您水平很高,做了很多独立研究,重阳在私募机构中也是处于领先地位,您先讲讲?
王庆:当然,还是我们从“沪港通”来解读我们整个的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尤其针对资本市场的政策,如果我们解读是正确的,“沪港通”就像刚才讲的,开了一扇窗,会越开越大,然后整个市场融合。作为资产管理人来讲,如果做这个准备,我们一个是短期内来讲,现在中央投资是专注境内市场,不需要去香港市场就可以做投资香港市场的标的,从这个意义讲,我们作为资产管理人来讲,需要花一些精力研究一些香港的标的。因为从产品设计讲,我们可以投任何监管单位允许的产品。这是短期要做的准备。
从我们跟机构合作上讲,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在香港市场上比较活跃的券商、中介机构的合作。
更长一点,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外开放,两边资产价格互动越来越明显,尤其中国资本市场不仅受中国经济和中国宏观政策影响,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所以这个需要我们在研究方面,更多关注国际市场变化。
回到我们刚才提的问题,谈到短期的资本流动方向,实际我这边也是很同意漫江总的判断,毕竟欧美市场、尤其美国市场现在在高点上,A股市场是低迷的状况,相对比较成熟的机构投资从这这样一个大的市场的走势来讲,可能配置A股市场风险小一点。这些变化都是作为资产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来讲需要关注的。
更远一点的,就需要我们不仅在上海这个地方参与国际市场,也要走出去。直接在香港甚至更远的地方参与国际资本市场。
秦岭:我刚才说了,我们保险资金对外投资,目前来说虽然有QDII的制度安排,但是迄今为止,也没有保险资金专门做一只QDII产品投出去,因为涉及到监管问题、汇率风险。真正我们现在投的涉及到资本金的投资,都是局限在内地的上市公司,H股。都是停留在H股。对香港本地的股票,甚至海外市场其他资本市场的股票,可能涉及的更少。所以要做好“沪港通”开通以后,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配置,可能要在制度安排上包括机构设立上,包括各家机构在香港设立分公司、独立机构,来适应全球化配置的要求。同时人员配置,包括风险制度建立、管理制度上都要做好准备。才能真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投资。
林利军:资产管理机构应该怎么搞?
魏山巍:对我们来说,我们压力挺大的。因为我们跟一般的公司不一样,我们是集团在香港的证券业务平台,其实我们不大,就一两百人规模的小公司,但是牌照很全,什么牌照都有,要维持所有牌照,协助国内子公司做海外采购。所以从平安角度讲,正好前两天我们在香港和上海同时开了业绩发布会,上半年整个集团258亿净利润,增长18.8%,不错。其中有一点,平安头一次公布了一个客户迁徙数据,除了保险银行投资三大支柱之外,我们公布了两个最重要的市场比较感兴趣的东西,一个是以陆金所为代表的网络金融,另一方面就是客户迁徙,客户迁徙数据上半年是300多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主张的,是后端式独立运营,但前端一定要交叉销售。压力在于哪里呢?客户迁徙不止再保险、银行、投资各个板块之间进行迁徙,也会做境内外迁徙。如果没有做好服务,客户就迁徙到别处了。他跑到香港,就找李总、海通。这个时候我们压力就很大。其实“沪港通”刚刚启动之后,我们就把它提高到整个集团层面,包括我们组成一个专门小组,准备“沪港通”业务。应该说我们跟客户密集的接触之后,客户需求还是比较强烈。比如现在500多个投资交易标的,在香港做北向交易,怎么筛选?客户就提出来,能不能给我做融资?能不能在海外给我做融资?然后你是否组成一个基金替我代操,包括平安银行(10.35, 0.01, 0.10%)、信托高净值客户,都提出这样的需求,长远的来讲他就进一步提出来,能不能给我嫁接在别的上面?比如能不能到海外买保险?买完保险以后用保单抵押,你用保单抵押出来的金额再给我做投资。比如能不能再海外给我做投资移民。香港投资移民生意非常好做,技术坐在香港的办公室里每天各个平安子公司都过来,就会给你介绍投资移民客户。也有客户一千万港币要锁在帐户7年,这个时候我们资金配置压力很大。我们相当于在香港的一个采购平台,采购金融产品,能不能把“沪港通”的机会纳入进去,做一个基金?从资管层面来讲或者更具体一点从个人财富管理角度讲,这是对我们提出的一个非常高而且快的要求。因为总体来讲,平安的策略还是要做中国最大最领先的个人金融服务的提供商。因此我们对这件事情确实还是比较关注的。
李迅雷:权益类资产配置在保险资管里大概不到10%,但是最高上限可以到20%、30%。为什么配置会那么低呢?我们股民也是一直期望,配置能多一点,大家股市就能解套,市场就能上涨。现在配置为什么一直这么低?实际就在于我们利率水平过高。大家宁愿配一些固定收益类、另类的投资产品。所以“沪港通”能不能把我们A股市场,当然这个期望太高了,利率水平能够降下来,或者今后我们作为一个资产配置来讲,权益类配置能够提高一些。这个应该也是一个大趋势。所以我首先相信,未来来讲,权益类的配置肯定能提升,利率肯定能降,只不过这个降速度有快有慢,但是应该降下去。资管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我讲的资产管理是分为两类,一类是财富管理,一类是资产管理,中国投资者目前在资产配置上是比较扭曲的,大部分配置都是在房地产,风险比较大,有潜在风险的资产配置过大,将来也是要进行调整。这对我们资管行业来讲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另外,中国投资人配置大部分都是境内资产,海外资产配置比例也是非常低。这对资管行业海外发展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我想,“沪港通”推进对我们整个资管市场,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
程漫江:我补充两个微观层面一些的东西。
第一,现在“沪港通”还在一个积极的筹备过程中。所以有一些具体细节还不是太清楚。王庆总讲的很多东西,就反映了国内机构投资者迎接“沪港通”到来的一些投资研究策略方面的调整。当然从我们公司角度讲,我们长期以来可能在两地市场都是以研究中国概念股为定位,所以这个对我们也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
但是另一方面,其实“沪港通”还有更加后台一些方面的挑战,包括两地交易规则以及交易办法、结算办法,都不太一样。特别是香港市场不像大陆这样,电子化程度这么高。所以对基金管理公司来讲,未来参与“沪港通”,还面临着怎么样在结算方面进一步适应香港的规则。
同时监管角度讲,我们也在期待着很多细节的进一步公布。从现在角度看,“沪港通”里面的很多交易跟托管有比较大关系。“沪港通”开通以后,怎么样平衡中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港的业务发展机会,其实监管层也需要进一步考虑。因为目前来讲,有股票托管功能的机构大多都是外资银行,而中资银行本身还没有这方面的资质和业务。所以未来“沪港通”开通以后,短期内不利于中资机构的客观事实,需要监管层引起注意。
林利军:香港机构看来挑战很大,挑战大于机会,大陆机构觉得机遇特别大,机遇大于挑战。非常有意思。
我们时间有限,有没有在座听众有问题的?可以有一点时间提一些问题。
如果没有问题,我再问一个很快的问题,请每位嘉宾很快的说一说。“沪港通”的动作已经很大,但是第一个动作很大,可能后面的动作就不会很大。未来的开放,你们希望下一个比较大的举措会是什么?
秦岭:其实这只是打开一扇窗。我个人角度,觉得应该平稳推进,第一步应该平稳推进,不要期望他有更大动作。任何事情要想它顺利发展,平稳起步比较好。
王庆:今年在MSCI讨论中国加入指数里提出一些意见,如果这方面达到要求,中国就可以加入指数。如果进一步开放,几条意见,就是基于资本市场而言,改革开放的一个路线图,甚至可以成为时间表的指引。如果期望什么开放,就希望这方面包括税收方面包括其他一些技术层面,能够落实,这样使中国市场的开放能够跟国际接轨速度更快一点。
李迅雷:我难以预测,只是期望。因为这次“沪港通”是上交所跟香港联交所一起推进的,希望今后交易所有更大的话语权,交易所在会员制乃至公司制发展上,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包括我们的交易规则上,就是我们现在跟香港联交所不一样,所以我希望T+0,包括涨跌停板制度取消包括金融期货方面,能够有更多的利率期货的品种推出,更多股指期货品种推出。我们通过开放促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原先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现在希望看到更多自下而上的改革。
程漫江:刚才李总就股票市场本身说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路线图。从进一步开放的角度来讲,从香港作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的角度,这个“沪港通”也为未来提供了一个比较大的契机。目前香港的本地人民币存款在此时此刻应该已经超过1万亿人民币了。此次“沪港通”只是提供2500亿的额度。所以下一步很明显,我觉得“沪港通”的规模其实是在短期内有望能推进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希望下一步的开放能扩大到更多的交易品种,包括债券市场。因为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单一问题也是比较明显。包括现在只能投资在普通权益类股票。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里面的一些交易品种还是比较发达。如果推进国内进一步开放,对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其实也能够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魏山巍:如果说到期望,其实刚才几位前辈、李总都提到了制度、市场等等这些。我们作为第一线直接接触客户的,确实替客户说一句话,尤其零售客户说一句话。“沪港通”第一步走稳之后,我们跟联交所沟通中也提过一些意见,我们建议第一步走稳之后,除了规模之外,投资标的、范围、市场能够逐步扩大,比如说最近我们接到很多单子想买美国股票。因为最近不少中国国内不错的公司尤其是科技类股票在美国上市,未来有没有可能,香港是一个嫁接全球的资本市场,能不能在“沪港通”的基础上通过香港辐射全球?这才是真正能帮助中国的无论是机构还是居民,能实现财富管理产品投资方向多元化,真正享受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全部的红利。
我们五位专家水平非常高,在非常短的时间剖析了“沪港通”对我们的影响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前景,再次对五位专家表示感谢。本次对话结束。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