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中国当下社会"众生喧哗" 要从中发现邪恶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8-21 15:37:12 | 来源: 新华网 |
“我想还是以本来面貌见人为好。”莫言说。他穿着格子衬衫,下摆松松地垂在西装裤的外面。在近日于广州举行的一场公开活动上,他以真实之态面对镁光灯和数千名热情读者。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喧嚣与真实”。社会现实的喧嚣之下,真实是否永被遮蔽?个人被世间喧嚣所笼罩,个人真实如何保持?作为中国本土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讲述了自己所看见的故事,虽小却引人深思。
我们生活在喧嚣里
“这个社会是热闹的,热闹是热情,是热火朝天,也是敲锣打鼓,是载歌载舞,是一呼百应,是制造谣言,是吸引眼球,是人人微博,是个个微信,是真假难辨,是莫衷一是,是结帮拉伙,也是明星吸毒,是歌星婚变,是拍死了苍蝇,也是捉出了老虎……众生喧哗。”莫言一上台就抛出各种“喧嚣”,描尽世间百态。
“社会生活本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方面,或者说本来面貌。”他如是说。对他个人而言,获奖何尝没有给他带来现实的喧嚣。
“我是交替生活在喧嚣和真实里面,现在我们生活在喧嚣里。”莫言立刻补充道,“但这也是我自愿的,因为面对面跟广大读者交流非常有意思,我在说话讲故事的时候,也在反省自我。”因此,喧嚣并非完全负面,喧嚣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谈及个人该如何应对纷乱世界,莫言认为应该冷静客观对待,习惯喧嚣,并具备“从喧嚣中发现邪恶”的清醒。“要清醒地认识到,喧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而使我们的社会真正能够保持稳定进步的是真实。”
喧嚣不可能永远遮盖真相
莫言认为,喧嚣不可能永远掩盖真相,或者说不能永远掩盖真实,“喧嚣永远会被真实所击破。”
他讲了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主角是他一个闯关东的老家邻居。大约上世纪70年代,这位邻居回到村子扬言他去深山老林里面挖到了一棵人参,发了大财,引得村民争先恐后请他吃饭,希望听听他的致富故事,莫言家也把他请来。
“我记得很清楚,他穿了一件在我们当时看来是很漂亮的黑色呢子大衣。但他即便坐在热炕头上也不脱下这件大衣,我记得我们家擀面条给他吃,我奶奶发现他脖子上有一只虱子,于是他的喧嚣就被虱子给击破了。”
第二个故事,是莫言在《检察日报》工作时看到的一个贪官故事。这位官员落马前,每日骑单车上下班,每次开会都大张旗鼓,义正词严地抨击贪污腐败,过了不久,检察院从他床下搜出几百万元人民币……“所以,真实把贪官关于廉洁、关于反腐败的喧嚣给击破了,事实胜于雄辩。”
说完故事,莫言说,“我讲这几个故事没有讥讽意义,而是要通过他们来反省,让每个人在看待社会问题的时候,在面对社会喧嚣的时候,能够冷静地想一想喧嚣背后的另一面。”
小说家的选择:真实
对于自称“写小说的”的莫言来说,观察社会喧嚣,也可成为写作内容,但他认为,应该把更多笔墨用到描写真实上,且并不止于描写本身。
谈及作家的自觉,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坚持几个原则来面对社会现实,第一要冷静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逻辑来进行分析;我们要考量现实,我们也要回顾历史,还要展望未来,通过分析得到判断;在这样的观察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展开描写,给读者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莫言认为,小说家笔下的真实,跟生活中的真实有所区别。“它可能是夸张的,也可能是变形的,也可能是魔幻的,但是我想夸张、变形和魔幻实际上是为了更加突出真实的存在和真实的力度。”
因此,对于真实的再处理赋予了他作品里魔幻的色彩。当2012年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莫言时,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莫言曾说过,饥饿和孤独是他的创作源泉。在农村出生的他从高密出发,写了很多基于家乡土壤却又超越其本身意义的小说。在作家邱华栋看来,他的小说是从故乡出发,又超越了“故乡”,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复杂的经验,并传达出中国精神。
莫言保持着他一贯的淡然和幽默。正如他所说,“一个父亲哪怕当了大将军,在老婆孩子眼里依然只是男人,对我来说,我在我的乡亲们心中是一样的。”
莫言依然保存从故土而来的完整自我,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个人只有保持自己的真实面貌,才可能说真话、办真事、做好人。”(记者梁赛玉陈寂赖雨晨)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