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曾是国际通用语言 日本曾大规模使用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7-24 16:47:55 | 来源: 天津日报 |
自从我的《日语文化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以来,接到了不少读者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问题。这说明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普通读者而言,比起传统的普通语言学,可能文化语言学更有意思一些。其实,研究语言大抵有两种方法,一曰钻进去,一曰跳出来。钻进去是想从语言内部一探究竟,而跳出来则试图从语言外部寻找答案。正如任何事物都有本体和外部环境一样,语言也可以从本体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通常,重视本体研究的内部语言学也称为描写性语言学,而侧重语言和其他学科之间关系研究的外部语言学也称为解释性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作为解释性语言学的一种,其研究方法就是要把语言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挖掘语言特色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探究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
历史上,汉字伴随着先进的华夏文明传播到了亚洲的许多地方。其中,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直至公元四世纪都不曾有过文字,文明也相对落后。伴随着汉字的传入与广泛使用,日本人开始接触到先进的文化,也终于由此跨进了古代文明的门槛。日本人与汉字的邂逅,对其文化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中国的西汉时期,日本列岛出现了许多小国,《汉书·地理志》载:“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是中国正史中关于日本的最早记录,同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日本已经开始定期向汉朝进贡了。日本社会由最初的百余国经过兼并和联合,逐渐形成了三十几个部落联盟或部落国家。其中倭奴国曾于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遣使通汉。《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这里光武帝赐予倭奴国的印即是著名的“汉倭奴国王印”。大约在公元一、二世纪,日本出现了一个被称为邪马台国的由女王统治的国家。《魏志·倭人传》对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节朝贺北魏做了详细记载。北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同时赐金印紫绶,“倭王国使上表,答谢诏恩”。
由上述中国的史料记载可以发现,早在中国的汉魏时期,中国和日本已经有了频繁的交往,同时可以推测,此时的日本列岛上已经有懂得汉文、会使用汉字的人了。而这一部分人,应该就是被日本人称为“渡来人”的大陆移民。
日本关于汉字传入的最早记载见于《古事记》。应神天皇年间,“百济国王照古王以牡马一匹、牝马一匹,付阿知吉师上贡。(中略)王又贡横刀及大镜。又命百济国道:‘若有贤人,亦上贡。’于是受命进贡者的人名为和迩吉师,即以《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付是人上贡。”和迩吉师,后世多依《日本书纪》,称为“王仁”。王仁来到日本后,太子菟道稚郎子跟随其学习汉文典籍。虽然这一记载并不确定即为史实,但至少我们可以推测出,在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汉字、汉文由百济传入日本,同时日本的统治阶级也开始了对汉字、汉文的学习。从此日本的上层社会开始系统地学习汉字、汉文,随后这种风气波及到了日本列岛的各个地区。
汉字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积极地学习并使用汉字的时期,正是日本国家刚刚形成的公元四、五世纪。这一时期,日本的国家初具雏形,面临着向中国、朝鲜半岛诸国递交外交文书的必要。为了便于与他国的交往,在政治与外交的双重要求之下,日本人选择了学习当时国际的通用语言——汉语的汉字和汉文,起初并非是为了记录日语才学习汉字。
日本大规模地使用汉字,是在遣唐使时期全面唐化的高潮中。继遣隋使之后,从公元630年到894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政府共任命遣唐使达20次之多,其中实际成行的为16次。遣唐使团中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通常都要经过严格挑选,多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人士。他们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佛教等先进的文明,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广泛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还有的人在中国入朝为官。他们中很多人归国时都带走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和佛教经典,对促进日本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据宇多天皇宽平年间(889年~897年)《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日本当时共收藏图书1579部17345卷。正是这些用汉字书写的典籍,极大地推动了汉字在日本的广泛传播,由此,更多的日本人得以接触、学习到了汉字和汉文。
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日语中有汉字,因此中国人读懂日语不难,其实不然。汉字在日本文化背景下被作为日语的表意或者表音符号使用。如果简单地以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望文生义”地去解读日语中的汉字,要么会闹出笑话,要么会不知所云。常举的例子有,日语的“娘”是“女儿”的意思,“手紙”是“书信”的意思,“湯”是“热水”的意思,也是“洗澡水”的意思,“汽車”是“火车”的意思,而“火の車”又是“痛苦万般,生不如死”的意思,等等。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例子纵然有也很少,说来说去就这么几个。看看下面的例子,便会明白这想法也是天真的想当然。其实,日语中的汉字词,真的是不那么简单。例如:日语的“海千山千”是个啥意思呢?“天王山”又是啥意思呢?还有,“敵本主義”、“千秋楽”、“土佐衛門”等等,都是啥意思啊。“海千山千”意为“老奸巨猾。老江湖。老谋深算”,语义源自日本的“蛇在海里住上千年,再在山上住上千年,就能变成龙”的传说。“敵本主義”源出于历史典故,战国武将明智光秀表面上摆出攻打毛利大军的架势,实际上暗中奔袭本能寺,出其不意将主君织田信长诛杀。明智光秀留下名言:“敌人在本能寺。”后人取其中“敵本”二字,意为“声东击西”。“天王山”与地理和典故有关,意为“成败在此一举”,或者“决战之役”,而“千秋楽”原为日本雅乐的曲牌名,由于该曲一般在节目的最后演出,现在用于表示相扑比赛的终场决战,相当于汉语的“压轴大戏”。“土佐衛門”看上去像是日本人的名字,其实它的意思是溺亡的尸体,至于起源嘛说来话更长。
王健宜 作者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南开大学教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